了解和認識中醫脈診
什麼是中醫脈診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的進項脈診。我過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種獨特的診脈法。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辯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而中醫的診斷方法有“望、聞、問、切”四診,通過四種手段蒐集各種資料,綜合分析得出辯證論治的結果。在這四種診斷方法中,與患者零距離接觸的就是切診(即就是脈診),所以也可以說脈診是對疾病零距離的觸摸。
脈診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自古以來,所有卓有成績的名醫們無不精通脈診,在他們出色的臨床實踐中,脈診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脈診就是通過切按患者的脈搏來獲取人體各種生理和病理信息,為臨床診療疾病提供客觀依據。下面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下中醫脈診。
中醫脈診分類
中醫脈診1.三部診法
即頸部以人迎,雙上肢的寸口和雙足背的趺陽三脈,分候胃氣與十二經之氣。亦有加診太溪以候腎氣。
中醫脈診2.寸口診法
即目前廣泛使用的方法。由於寸關尺配屬臟腑歷代說法不一,目前臨床常用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與小腹;右尺候腎與大腹。
中醫脈診3.遍診法
頭、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為三部九候。因為套用不便,後世不多用。
中醫脈診方法
1.診脈時內外環境要安靜,病人正坐或仰臥,手臂與心臟近同一水平。
2.醫生布指時先用中指確定關脈部位,然後食指在寸脈部位,無名指在尺脈部位。
3.力度要有舉按尋的變化,舉為輕取,按為重取,不輕不重為尋。
4.診脈時醫生呼吸要自然均勻,以醫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時間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診脈時間必候滿50動,不得草率。
5.脈象受到季節氣候,地理環境,飲食情況及個人性別、年齡、體格等因素的影響,會有一些變化,屬於生理範圍,不應診為病態。
6.在一般情況下,脈與症是一致的,即脈症相應,甚至相反的情況,此時應注意辨明脈症的真假,以決定取捨。
中醫脈診注意事項
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如何正確套用脈診
脈診是一種簡便而細緻的診斷方法,要想摸得準確,除掌握各種脈象特點,反覆實踐,認真分辨外,還要採用正確的診脈方法。
診脈時,要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並注意使手臂位置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暢通,不致影響真實脈象。
對成年人診脈,套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醫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的橈動脈上定關脈,然後食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前定寸脈,用無名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後定尺脈。三指隆起呈為弓形,指頭齊平,以指腹按觸脈體。三指平布,疏密要適宜,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的身高相適應,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小兒寸口脈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關、尺,可採用“一指(拇指)定關法”,不再細分三部。
按脈時指力要適當,分浮、中、沉三層進行,輕微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名叫“舉”;重按至筋骨為沉取,名叫“按”;不輕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為中取,名叫“尋”。這樣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稱“三部九候。”
在診脈過程中,三指平布同時使用同樣的力量,按診三部脈象,叫做“總按”,是診脈常法。也可單按其中某一部,如診寸部脈時,微微提中指和無名指;診關部脈時,則微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部脈時,則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單按”或“單診”。臨床上,總按與單按常配合使用,先單按或先總按均可。
此外,診脈時應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患者診脈前要避免較大的活動或精神刺激,以使氣血和調,才能反映出真實脈象。古人曾強調選擇“平旦”(即清晨)診脈,即是此意。醫生在診脈之時,必須呼吸均勻,平靜,態度認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細心體察脈象。每次診脈的時間,古人強調不應少於脈跳五十次,現在一般不應少於一分鐘,必要時診脈時間還可長些。時間過短不僅不能精確地體察脈象,而且也容易漏診促、結、代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