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清血毒療法

中醫清血毒療法

清除血液毒素療法,是中醫精華,是中醫的聖賢們給中國醫學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最早關於清除毒素的論述,出於2600年前的《黃帝內經》,文字記載,最早見於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代,成書則在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中國的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而起始於《黃帝內經》的中醫清除血液毒素理論更是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得以完善和提升。
中醫認為人體是氣、形、神的統一體,中醫清除血液毒素療法在此基礎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歸納出證型,以辯證論治原則,用“汗、吐、尿”等治法,使用中藥、敷貼、針灸、灌腸、藥浴、足浴、熏蒸、拔罐等多種治療手段,排除體內“毒素”,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歷史發展

中醫清除血液毒素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被首次提出,認為“毒素”聚集體內,阻塞經絡,陰陽失衡。
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再次提出“清除毒素”,認為“毒素”與血氣相結,隨經絡進入腹髒,傷及人體,通過清毒素、祛瘀積,使身體恢復。
《本草綱目》對“清除毒素”做了進一步的探析,提出靈活運用活血藥物,疏通血脈,促進血行,以便排出血液毒素。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在前期醫學著作中總結得出《醫林改錯》一書,書中明確提出的“氣血理論”並且創立了“清毒去邪”的學說,提到“毒氣由鼻入氣管,由氣管達於血管,將氣血凝結,故毒氣不得出”,主張“活氣血,解其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