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新解

中醫新解

《中醫新解》是一本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作者張登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新解:從西醫的視角看中

中醫新解

醫》內容簡介:近代科學給中醫理論的解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中醫教科書、論文、中醫或西醫報刊、個別中醫教師的講義以及一些中醫師相互交流中,有大量用西醫知識理解中醫的內容,但一直沒有系統地被歸納和總結。本作者在十多年教學和臨床工作中收集前人研究的成果,吸取了多位老中醫的教學經驗,找到了許多中西醫理論相近的地方,也就是中西醫的結合點,如矛盾和陰陽、五行和化學套用原理、遺傳基因和中醫的腎精、微觀物質和中醫的氣、西醫綜合徵和中醫的證等。整理的結果是,中醫部分內容能和西醫結合。整理後的部分中醫理論被包含在西醫理論中,並增加了被西醫忽視了的知識。《中醫新解:從西醫的視角看中醫》的中醫預防醫學一章的內容已在國家核心醫學雜誌發表。

參考《中醫新解:從西醫的視角看中醫》會使中醫更容易理解,也為中西醫學術交流提供了方便,是學習中醫有益的參考書。

“拿著西醫診療單,不知道該抓哪些中藥。”“中醫見效果,有時候也需要西醫的速效藥。”“中醫、西醫可否各取所長,綜合診療?”

近代科學給中醫理論的解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中醫教科書、論文、中醫或西醫報刊、個別中醫教師的講義以及一些中醫師相互交流中,有大量用西醫知識理解中醫的內容,但一直沒有系統地被歸納和總結。

本作者在十多年教學和臨床工作中收集前人研究的成果,吸取了多位老中醫的教學經驗,找到了許多中西醫理論相近的地方,也就是中西醫的結合點,如矛盾和陰陽、五行和化學套用原理、遺傳基因和中醫的腎精、微觀物質和中醫的氣、西醫綜合徵和中醫的證等。整理後的部分中醫理論被包涵在西醫理論中,並增加了被西醫忽視了的知識。

近年來,中醫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中醫養生類圖書出版繁多,但尚沒有一本書能結合中醫的理論和西醫的療法對病症進行分析,並提出預防和治療方法。

相信這本書的出現,能彌補這個空白,使中醫更容易被理解,也為中西醫學術交流提供了方便。

作者簡介

張登華,男,1963年出生,副主任醫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家傳中醫。1981年考入內蒙古醫學院醫學系,1986年畢業並獲學士學位。1994年調入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先後從事過中西醫結合、急診內科、心臟冠脈介入、感染性疾病診療和高壓氧治療等工作。對於內科多種急危重症具有較高的診療水平。在多年教學工作中收集各方面的有關信息,吸收了多位老中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理解中醫理論的新辦法。本書為新創假說,供廣大讀者參考探討,若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來信指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節 中醫的起源

第二節 中醫的比類取象原理

第二章 中醫的遺傳和營養

第一節 生命起源

第二節 中醫的微觀世界

第三節 營養物質的來源及轉化

第三章 中醫解剖、生理學

第一節 器官之間的陰陽關係

第二節 臟腑的功能

第三節 中醫脈管學

第四節 十二經脈分布圖

第四章 中醫病理生理學

第一節 疾病的概念

第二節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

第三節 八綱的套用

第四節 中醫對病理表現的認識

第五章 舌診和脈診

第一節 舌診

第二節 脈診

第六章 中藥藥理學

第一節 中藥基礎理論

第二節 解熱中藥

第三節 呼吸系統藥

第四節 循環系統藥

第五節 消化系統藥

第六節 泌尿、生殖和血液系統藥

第七節 其他藥

第八節 方劑

第九節 西藥的中藥性能

第七章 臨床中醫

第一節 中醫對熱病的認識

第二節 熱病臨床表現

第三節 咽喉及呼吸系統疾病

第四節 循環系統疾病

第五節 消化系統疾病

第六節 泌尿生殖、血液系統疾病

第七節 神經系統疾病

第八節 其他疾病

第八章 中西醫預防醫學對比

第一節 中醫養生思想概要

第二節 中醫養生的合理性

第三節 預防措施

附:中西醫概念對比表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