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中醫基礎理論縱
橫解析
作 者:李其忠
出版時間: 2006年6月1日
ISBN: 9787117075336
開本: 16開
定價: 27.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為導向,對每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進行闡述,在注意縱向梳理其淵源脈絡、闡述其確切內涵的同時,更力圖橫向突出其實用意義,解析其證治價值,汲取現代研究成果。本書內容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注重臨床實際。文字深入淺出,舉例通俗易懂,能使了解中醫者得其概要,學習中醫者入其門徑,研究中醫者受其啟迪。
本書依據內容類別而分列成篇,每篇之中再分設專題,逐一論述闡釋。各專題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有聯繫。條分縷析,縱橫交融,形式生動,一目了然。作者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執教、業醫30年,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休會,因此,本書對於提高中醫基礎理論和指導臨床實踐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1.導讀總論
1.1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1.2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1.3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1.4中醫學的文化屬性
1.5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1.6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1.7中醫學的辨證論治
1.8中醫學的四大經典
1.9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1.10中西醫的體系之別
1.11中醫學的現代研究
◆2.陰陽五行
2.1陰陽概念的起源追溯
2.2無所不指與無所實指
2.3屬性可變與屬性限定
2.4陰陽屬性的醫學套用
2.5陰陽相反與陰陽盛衰
2.6陰陽互根與陰陽互損
2.7陰陽消長與陰陽轉化
2.8一陰一陽至三陰三陽
2.9五臟陰虛的臨床辨析
2.10五臟陽虛的臨床辨析
2.11陰陽學說的套用宜忌
2.12五行概念的起源追析
2.13五行特性的引申套用
2.14取類比象與推演絡繹
2.15生克制化及生克異常
2.16五行生剋與五臟聯繫
2.17生克異常與病理傳變
2.18診從五行的臨證套用
2.19治從五行的臨證套用
2.20五行理論的套用宜忌
◆3.氣血津液
3.1古代哲學中氣的含義
3.2傳統醫學中氣的概念
3.3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
3.4導致氣虛的常見原因
3.5氣的功能及氣虛的表現
3.6五臟氣虛的臨床辨析
3.7氣機調和及氣機失調
3.8元氣之名的歷史沿革
3.9宗氣、中氣的各自概念
3.10營氣、衛氣與營衛不和
3.11血的生成與血虛原因
3.12血的功能與血虛表現
3.13血的運行與血行失常
3.14氣帥血母的臨床意義
3.15津液概念與津、液之別
3.16津液代謝與代謝障礙
3.17津液功能與津液虧虛
3.18津氣互用與津氣同病
3.19津血同源與津血同病
◆4.藏象學說
4.1“藏象”概念有別於臟器
4.2臟腑有別的臨證意義
4.3奇恆之腑的稱謂由來
4.4藏象學說的形成基礎
4.5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4.6心主血脈與心脈失常
4.7心主神志與心神失常
4.8心主神志的理論由來
4.9心為火髒與君主之官
4.10心氣血陰陽及其研究
4.11肺主一身之氣的內涵
4.12肺主宣降與肺失宣降
4.13肺主行水與肺失通調
4.14肺朝百脈以助心行血
4.15肺為嬌髒及通於秋氣
4.16肺氣血陰陽及其研究
4.17脾主運化與脾失健運
4.18脾主升清及脾虛氣陷
4.19脾主統血及脾不統血
4.20脾性靜兼而喜燥惡濕
4.2l脾氣血陰陽及其研究
4.22肝主疏泄的生理意義
4.23肝失疏泄的病理影響
4.24肝主藏血與肝血病變
4.25肝火上炎與肝陽上亢
4.26肝風內動的常見類型
4.27肝性升發而體陰用陽
4.28肝氣血陰陽及其研究
4.29腎主藏精與腎精虧耗
4.30腎主水液與腎虛水泛
4.31腎主納氣與腎不納氣
4.32腎無實證之是非評析
4.33腎性潛藏與水火之髒
4.34腎精氣陰陽及其研究
4.35五臟功能的整體調節
4.36五臟外華理論與套用
4.37五臟合志理論與套用
4.38五臟化液理論與套用
4.39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繫
4.40膽的功能與膽病辨證
4.41胃的功能與胃病辨證
4.42小腸功能與小腸病證
4.43大腸功能與大腸病證
4.44膀胱功能與膀胱病證
4.45三焦功能與三焦部位
4.46三焦理論的臨床套用
4.47腦與腦病的中醫認識
4.48女子胞理論及其套用
◆5.經絡學說
5.1經絡概念及生理功能
5.2經絡學說的起源探索
5.3經絡系統的大體分類
5.4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
5.5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
5.6十二經脈的走向流注
5.7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5.8十二經脈的循行簡表
5.9奇經八脈的生理作用
5.10奇經八脈的循行概況
5.11經別、別絡的大體走向
5.12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
5.13用經絡理論闡釋病機
5.14用經絡理論指導診法
5.15用經絡理論確定辨證
5.16用經絡理論指導治療
5.17經絡結構的現代研究
5.18經絡效應的現代假說
◆6.形體官竅
6.1形體含義的廣狹之分
6.2皮的形質及生理病理
6.3肉的形質及生理病理
6.4筋的形質及生理病理
6.5骨的形質及生理病理
6.6脈的形質及生理病理
6.7頭面基礎理論及套用
6.8頸項基礎理論及套用
6.9背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0胸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1脅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2腰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3腹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4四肢基礎理論及套用
6.15官竅概念與臟腑經絡
6.16耳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7目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8鼻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19口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20舌的基礎理論及套用
6.2l咽喉基礎理論及套用
6.22前陰基礎理論及套用
6.23後陰基礎理論及套用
◆7.體質形神
7.1體質概念與素質、氣質
7.2影響體質的先天因素
7.3影響體質的後天因素
7.4影響體質的其他因素
7.5體質分類的中醫諸說
7.6不同體質的發病傾向
7.7注重辨證與證隨質變
7.8治病求本與本於體質
7.9“五神”之說的中醫詮釋
7.10五志七情的中醫論述
7.1l神本於形與神能馭形
7.12神志活動的生理基礎
7.13人之常性與發不中節
7.14情志致病與臟腑損傷
◆8.病因理論
8.1中醫病因的大體分類
8.2審證求因與“從化”理論
8.3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
8.5風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8.6外感風邪與肝風內動
8.7寒邪性質與致病特點
8.8外感寒邪與寒從中生
8.9暑邪性質與致病特點
8.10濕邪性質與致病特點
8.1l外感濕邪與濕濁內生
8.12燥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8.13外感燥邪與津傷化燥
8.14火熱之邪的致病特點
8.15外感火熱與內生火熱
8.16六淫實質的現代研究
8.17癘氣概念與致病特點
8.18七情概念與致病條件
8.19內傷七情的致病特點
8.20內傷七情的現代研究
8.21勞逸致病的文獻回顧
8.22過勞過逸的致病特點
8.23飲食傷的概念與成因
8.24飲食傷的分類與特點
8.25水濕痰飲的概念異同
8.26水濕痰飲的致病特點
8.27痰飲實質的現代研究
8.28瘀血概念及文獻回顧
8.29瘀血的病因病機分析
8.30瘀血致病的臨床表現
8.31瘀血理論的現代研究
8.32藥邪概念及致病特點
8.33醫過概念及成因分類
8.34胎病概念及大致分類
◆9.病機理論
9.1正邪在發病中的地位
9.2自然環境與疾病發生
9.3社會環境與疾病發生
9.4個體因素與疾病發生
9.5發病途徑的中醫認識
9.6發病形式的臨床分類
9.7病變機制的基本特點
9.8病變機制的層次結構
9.9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9.10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9.11陰陽制約失常的病機
9.12陰陽資生無由的病機
9.13陰陽格拒的病機分析
9.14陰陽亡失的病機分析
9.15氣血不和的病機分析
9.16津液病變的病機分析
◆10.養生治則
10.1養生之道與儒道之說
10.2中醫養生的積極意義
lO.3人體衰老的機制研究
10.4合理養生的基本原則
10.5起居養生與房中養生
10.6藥食養生與情志養生
10.7靜以養神與動以養形
10.8治則理論的源流探析
10.9中醫治則的層次研究
10.10治病求本與標本緩急
10.11正治反治概念與套用
10.12扶正祛邪的概念與套用
10.13補瀉臟腑的常用治則
10.14因人制宜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