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十一講

中西文化十一講

《中西文化十一講》是一本有關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的社會比較類圖書。

基本信息

作者:鄧曉芒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535552099 [十位:7535552099]
頁數:435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內容提要

這是中西文化的模式,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把握。中國的文化呢,首先他是以“忠誠”,以“人性本善”,“反璞歸真”來作為他的基點。他沒有個體獨立的意識。個體被融化在群體意識之中。個體被融化在群體意識之中。個體被融化在關係之中。孔夫子講“仁”,這個“仁”就是二人關係嘛。人的本性就在於二人關係。我個人那不是仁,有了關係才是仁。所以中國的這個個體不獨立。西方進入到文明的門檻的時候,頭一件大事就是使個體意識獨立起來。當然它的基礎就是私有制。我們現在也強調私財產,不能夠隨意侵犯。也是朝這個方向在走,但是那是希臘人早就做過了的事情。我們現在還要補上這一課。
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早中國當代歷中文化研究中一個長期探索的任務。本書收入了作者在最近幾年有關中西文化比較的一系列講座的錄音,書中的講座題目大都來自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它們在課堂上獲得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和共鳴,而且在各種場合的講座中也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具體包括“我們為什麼沒有真信仰”“西方倫理精神探源”“蘇格拉底與孔子的言說方式比較”“中西藝術精神比較”等。

圖書目錄
中西文化比較十一講中西文化比較十一講
(一)我們為什麼沒有真信仰
(二)西方倫理精神探源
(三)中西懷疑論比較
(四)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看儒家的鄉愿
(五)蘇格拉底與孔子的言說方式比較
(六)黑格爾辯證法與中西哲學
(七)中西藝術精神比較
(八)中西生死觀比較
(九)中西法制思想比較
(十)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十一)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反思後記

文章節選:
(三)中西懷疑論比較(本文為2002年12月2日于吉林大學逸夫樓十六階講演的記錄稿,經本人整理)
非常高興能到吉林大學和同學們見面,吉林大學是我很早就仰慕的地方。在這裡,我想談一下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中西懷疑論的比較》。選擇這樣一個話題來談。是因為當前國際和國內思潮的現狀引起的一些思考。哲學與現實結合得很緊密,我考慮這個問題主要是從中國當前的現實和上個世紀末中國知識界興起的一股懷疑論思潮出發的。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經討論了許多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人文精神的討論就涉及這個問題,一些文學作品裡面也包括有這種傾向。當代中國的懷疑論是一個主流思潮,也是當今國際上流行的思潮。在西方有後現代,從尼采以來西方人也陷入了價值失落和虛無主義的境地。中國當代的知識分子包括一般老百姓,表現在文學裡面,包括以王朔為代表的痞子文學,都表現出對價值的懷疑,對神聖的東西採取否定和鄙薄的態度。

作者介紹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國中畢業後即下放農村插隊,1974年返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現為武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代表性成果有專著9部:《思辨的張力》(獲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黃與藍的交響》(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三等獎)、《冥河的擺渡者》、《靈之舞》、《人之境》、《靈魂之旅》、《新批判主義》、《康德哲學諸問題》;譯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楊祖陶校,全套書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一等獎),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釋》(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合譯);發表論文(含譯文)200餘篇。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一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