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當時蘇聯陸軍在亞洲地區的部署是這樣的:中蘇邊境東部,遠東軍區3個集團軍和1個步兵軍,共18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和2個空降突擊旅(計1個師);後貝加爾軍區3個集團軍,共10個摩步師,3個坦克師;西伯利亞軍區5個摩步師,駐蒙蘇軍3個摩步師,2個坦克師。中蘇邊境西部,中亞軍區8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土耳其斯坦軍區5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和1個空降師.蘇軍駐亞洲地區總兵力127萬,坦克14300輛,飛機4200架。蘇軍駐亞洲地區陸軍總計59個師,其中45個靠近中蘇邊境,總計67.5萬人。
當時中國在整個三北地區常備兵力在200萬以上,其中瀋陽軍區兵力約83萬。對於運輸能力脆弱漫長的遠東地區,面對具有較大戰略縱深和具有龐大常備軍及不竭後備兵力的大國,蘇聯的上策是速決戰,合圍消滅中國的重兵集團瀋陽軍區,快速奪取東北的糧倉和油田,迫使中國求和。蘇軍要在中蘇邊境的東部發起進攻至少需要120-150萬陸軍兵力,以三個方面軍對瀋陽軍區進行向心突擊,以1個方面軍對北京軍區進行牽制攻擊,這需要向後貝加爾和遠東軍區調集2個方面軍和14個集團軍指揮系統及其直屬部隊,67個陸軍師,以達到4個方面軍20個集團軍100個師的規模。以蘇聯的運力,全部兵力到位起碼需要80天,這就太慢喪失突然性會被發現,容易被中方先發制人攻擊,持久戰蘇軍在遠東的庫存和運力不足以支撐。蘇軍重兵囤積的實際用意在於“讓中國人坐到談判桌前”,蘇聯的重點還是在歐洲。
另一資料顯示!
70年代的野戰陸軍集中在三北地區的有北京軍區的8個軍,4個坦克師;瀋陽軍區的6個軍,4個坦克師;蘭州軍區的3個軍,1個坦克師;新疆軍區的8個師步兵師;另外武漢軍區的3個軍(不含新第17軍),1個坦克師,濟南軍區的3個軍,1個坦克師屬於預備隊支援力量.全軍預備炮兵師和高炮師也大都集中在上述這些軍區,不過我沒有很詳細的資料.當時還建立了很多的野戰獨立步兵師,比如發現蘭州軍區在賀蘭山有個步兵第20師,還有就是安徽的步兵第73師,南京的步兵第178師,山西的新第189師等,因為1969年建立了3個軍部,不過步兵師新建的卻是18個,除了補齊以前有的軍部(只有2個步兵師的)空缺的,獨立步兵師估計還是要有一些的.
70年代三北地區的守備師很多都有坦克團,坦克營的,不過裝備大都是替換下來的蘇式裝備.北京軍區不僅僅有全軍最強大的陸軍,還有北京衛戍區,其中警衛第3師(原第24軍第70師)是全軍數得著的裝備最好,最全面,訓練有素,戰鬥力最強的野戰師,曾經是被命名為機械化師,還有警衛第4師(原第63軍第189師)也不差.這才是真正的御林軍,擔負戰時拚死殺出條血路,掩護黨中央及其家屬衝出北京城延京廣鐵路退往河南湖北,在洛陽建立臨時中樞,如果河北保不住,就在武漢建立全國領導中樞,或者退往關中西安(如果蘇軍的中亞集群還沒有橫掃新疆打到青海的情況下),因為東南沿海一直保全,所以退往四川在重慶建立中樞的可能性不大。從京津延津浦鐵路退往山東蘇北南京(這條線路好像不一定使用,意義不很大)。媒體經常提及的所謂8341和警衛第1師只是領導的近身保鏢而已,沒有野戰能力,警衛第2師只是負責北京城的內衛,也不具備野戰能力.
一旦開戰,最先消耗的是內蒙古一線的邊防團,內蒙古的武裝知識青年,守備師,獨立師,以及要抗住蘇軍攻擊第一個浪頭的第65軍,第69軍,第28軍,第24軍這些部隊,二線部署的全軍唯一的2個摩托化軍---第38軍和第27軍,主要擔負機動作戰掩護撤退的任務和反擊預備隊(這時就要加入武漢軍區的預備隊第54軍,第43軍等了).第63軍和第66軍也是二線掩護作用,山西的地形不適合蘇軍的機械化集群,第63軍守備山西,防止蘇軍由晉入陝進入關中,威脅四川和跟蘇軍的中亞集群在寶雞會師。第66軍負責防備蘇軍從海上登入,突破廟島和長島的守備防線,直逼塘沽大沽或者在河北其他海岸登入威脅北京的東翼。
當年蘇聯用來對付中國的是三個軍區加一個太平洋艦隊,總共人數不可能少於70萬人的。即使是蘇軍的很多陸軍師人員編制少,可是裝備並不少,蘇軍裝備最差的架子師的重炮坦克裝甲車反坦克武器等技術裝備的數量也遠遠多於中國裝備最好的師.蘇聯高素質的人很多,一旦動員,充實起來,整天擺弄機械的集體農莊的拖拉機手總要比整天抗鋤頭的中國民兵更適應現代化戰爭吧.
由於長時間的政治學習政治鬥爭,支左和農業水利生產,國防施工等等,當時的中國軍隊普遍訓練不足,基本上技能都處於業餘狀態,官兵的文化科學素質也很低。在70~80年代,蘇聯軍隊的訓練水平戰鬥能力普遍高於我軍。我們也就是步兵的基本素質稍微好一些,其它的業務兵種都不行。在珍寶島之戰中,我軍參戰炮兵的基礎訓練水平明顯不如蘇軍炮兵。蘇聯的編制體制一直屬於臨戰狀態,很精幹,效率很高。
在華北方面蘇軍肯定會以在蒙古駐紮的齊裝滿員的第39合成機械化集團(2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基本都是A類,有的是B類)為主,投入1個坦克集團軍,2-3個合成機械化集團軍以及其他支援力量,組成蒙古方面軍突擊北京。以蘇軍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的進攻戰術和先進合理的武器人員配備,蘇軍如果進攻中國不會僅僅從蒙古一路進攻的,在東北蘇軍肯定會使用當年消滅關東軍的戰術,圍殲中國東北重兵集團,占領整個東北,從蒙古派一個次要集群,利用機械化集團軍的高速強突擊力沿著內蒙古草原快速進攻直插赤峰,中國無險可守,蘇軍占領赤峰,錦州,切斷關內關外的聯絡,為蘇軍遠東集團和蒙古集團進行的滿洲戰役和北京戰役做好準備。
中國也很清楚,北京城根本就守不住(現代的情況跟明朝不太一樣了),機關和人民撤出北京城,利用燕山山脈殺傷蘇軍的有生力量,遲滯蘇軍的進攻浪頭,用空間換時間,掩護國家轉入戰時體制,等待華中華南西南華東的新編部隊來增援。
蘇軍在亞洲地區的主要針對對象就當時而言是中國、日本及美軍駐亞部份軍隊,但其最大最直接的針對對象是中國,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事過境遷,如今距當時已有二十餘年了,現在透露出這些情況當不算嚴重泄密了。就當時而言,蘇軍對我威脅之大絕非空談,但也不是能夠一口吃掉它想要的。必竟軍事鬥爭是相互的,大家都是有所準備的。言歸正傳,還是說說當時蘇軍的駐防情況吧。
陸軍為54個師,摩步師44個、坦克師8個、空降師2個,中型坦克14300輛,人數約63萬人;其中遠東軍區轄摩步師18個、坦克師1個、空降師1個;後貝加爾軍區轄摩步師7個、坦克師3個;駐蒙軍轄摩步師1個、坦克師2個;西伯利亞軍區轄摩步師5個;中亞軍區轄摩步師8個、坦克師1個;土耳其斯坦軍區轄摩步師5個、坦克師1個、空降師1個。
空軍擁有各型飛機約2500架、其中作戰機約2000架、人數約10.2萬人;(第1獨立遠東空軍集團軍、第23空軍集團軍、新西伯利亞空軍集團軍、阿拉木圖空軍集團軍、第6空軍集團軍、第8獨立重型轟炸航空兵軍、2個運輸航空兵師)。
防空軍擁有作戰機1100架、防空飛彈發射架2500部、雷達1100部、人數約14.9萬人;(第11獨立防空集團軍、第14獨立防空集團軍、塔什乾獨立防空集團軍)。
海軍擁有各型艦艇610艘、排水量122萬噸,其中主要作戰艦艇172艘(63萬)、潛射彈道飛彈342枚、海軍飛機406架,海軍人數約13萬人;
戰略火箭軍擁有洲際飛彈492枚、中程飛彈165枚,上述飛彈由洲際飛彈基地14個、中程飛彈基地21個組成,人數約12萬人;(遠東區基地13個、後貝區基地7個、中亞區基地6個、西伯利亞區基地9個)。
駐亞洲軍力的總部、院校人數約4.5萬人。總計前蘇軍當時駐亞洲部隊總兵力約118萬人,占當時蘇軍總兵力的27%左右。上述前蘇軍兵力就是中國當時要面對的絕對主要威脅。
談了前蘇軍駐亞洲部隊的兵力情況,我再談談當時與我國接觸的前蘇軍幾個軍區情況。
遠東軍區(總部哈巴羅夫斯克)、後貝加爾軍區(總部赤塔)、西伯利亞軍區(總部新西伯利亞)、中亞軍區(總部阿拉木圖)、土耳其斯坦軍區(總部塔什乾)、駐蒙古軍(總部烏蘭巴托)、太平洋艦隊(總部海參崴)。上述軍區的總部全部靠前迫近中國邊境,非常明顯的進攻布置。
就當時而言。西北方向我軍的對策是誘敵深入、口袋設伏、邊境游擊,並於蘭州一線作最終阻擋(口袋底);東北方向是利用山林地層層阻擊,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並用,底線在山海關一帶;最危險的還是在北京與蒙古一線,直線距離太短,蘇軍的駐蒙部隊其實就是一個坦克集團軍的架子,它的戰時任務就是直插北京。總之,當時蘇軍對我之威脅確實非常巨大!
3-4天前鋒兵臨北京城下,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