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後 ,因當時技術隊伍的人員結構層次較低,多數的技術員又無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這支隊伍未能獨立發展起來。最後全部歸屬於當地的放射學會。
文運後,我國放射學界與全國各行業一樣獲得了新的生機。1978年,中華放射學雜誌復刊,標誌著科研工作和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重生。中華放射學會與中華放射學雜誌編輯部開始聯手,利用全國有優勢的省市,開展各種專題學術會議。放射技術學界隨之活躍起來,針對影像技術隊伍人員知識結構的現狀,各省市大醫院從業多年的影像技術界的前輩們,重整旗鼓,又帶頭辦起了各種類型的學習班、提高班、專題講習班、函授班等,自編、自譯、自印教材。與此同時,各衛生專科學校亦加大了放射技術專業教學的力度。
1981年,在鄭州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上。首次將放射技術、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並列為三個專業學組。推薦陳玉人、范焱、陶叔巍、曾祥階和張廉蓀五人為放射技術學組的負責人,從而為放射技術隊伍,取得了應有的學術地位。
從此,以放射技術學組的名義組織各種學術活動,推動我國放射技術隊伍的發展,至1993年,先後舉辦過8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由於技術學組的不懈努力,技術隊伍的素質與理論不斷提高,影響日益增強,開始受到放射學界的重視。作為技術學界的老前輩范焱入選為第4屆和第5屆全國放射學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陳玉人為第四屆委員會名譽顧問,陶叔巍、曹厚德為委員。
1985年起,放射技術學組開始醞釀申報成立影像技術學專科分會。在范焱、陶叔巍等前輩的努力下,得到眾多有識之士支持,歷經8年時間,終於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批准。1992年6月17日,經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屆常務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同意成立“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
經過一年的籌備,1993年7月15日,“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在北京回龍觀宣告成立,第一屆會長范焱教授。標誌著我學會開始踏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掀開了我國放射技術學史的所篇章。
1996年,根據民政部下發檔案精神,中華醫學會所屬的各專科學(協)會統一改為專科分會,故“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改名為“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
辦會宗旨
學會的辦會宗旨是團結、組織廣大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遵守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執行國家發展醫學科技事業的方針和政策。崇尚醫學道德,弘揚社會正氣。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高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業務水平,促進醫學科技的普及和推廣,促進醫學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醫學科技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為我國人民的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學會業務
包括:開展醫學科技學術交流;編輯出版醫學、科普等各類期刊及音像製品;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開展醫學科學技術決策論證;評選和獎勵優秀的醫學科技成果、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發現、推薦和培養優秀醫學科技人才;承辦政府及有關部門委託的工作任務;開展醫藥衛生科學技術的諮詢服務;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套用;向黨和政府反映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
具體目標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的具體目標是引導全國影像技術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舉辦繼續教育、開展對外交流,為全國影像技術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提升我國影像技術工作者的人文素質和業務水平,為醫學影像事業的發展和人民健康貢獻力量。
委員機構
本屆委員會有委員61人,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常委會是本學會的決策機構,共有21名成員。常委會成員間平時通過網路進行溝通,一般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專門會議。設有5個學組:數字攝影技術學組,CT技術學組,MR技術學組,工程網路學組、教育管理學組。
學會活動
學會每年秋季召開一次全國學術大會,輪流在全國各地舉行。各省市醫學會下設的影像(放射)技術分會是對口聯繫組織。現在全國有20個省市成立了影像(放射)技術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