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王全編

中華帝王全編

十六、宋(公元960—1279) 十七、遼(公元907—1125) 二十、元(公元1206—1368)

書籍簡介

書名:中華帝王全編
作者:范壽才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本書序文

退休後,總想寫點什麼,以免虛度光陰。一天,幾位同志到家閒聊問起我平時愛看些什麼書籍,我回答看歷史書偏多。有一同志隨口問我:“南宋最末一個皇帝被一大臣背著赴海自盡,他叫什麼名字?”對他這一問題我竟一時回答不出,感覺非常尷尬,從這一天起我就開始醞釀蒐集有關我國曆朝帝王的資料,計畫編寫一部《中華帝王全編》,於是,天天鑽進自家的小書房,靠我自家僅有的《史記(精編)》、《四庫全書(精選)》、《綱鑑易知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二十四史(選編)》、《中國歷史綱要》、《中華名人大博覽》、《中國通俗史演義》、《資治通鑑》、《中國全鑒》等書籍,一遍又一遍地查找有關歷朝帝王的資料,反覆分析,對比研究,經約一年時間的努力,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初稿,又用了半年多時間,進行修改補充,謄清,即於2004年秋,寫成了《中華帝王全編》這部文稿。
中華民族封建皇權數千年,帝王特權至高無上,以天子之威,集權於一身,以一人之行為,致關國家,民族興衰存亡。稱王、稱帝、稱皇,雖稱呼有別,其實質均為最高權威專制者,自稱天子,出言為聖旨,生殺予奪,視天下為己有,敢違其意志者,即為不軌,皆殺之。
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上自太昊伏羲,下至滿清宣統,凡五千年間,近百個王朝相繼更替,每一個王朝都有帝王若干,有名正言順者,也有割據自立者,本書以建立政權為準,共蒐集稱王、稱帝、稱皇者計445人。編寫各帝王簡歷,以史實為依據,力求真實客觀,忠實地再現各個帝王的本來歷史面目,以簡練通俗的語言,反映每一帝王的行為、品性及興趣,力戒虛浮,隨意編造,使其功過是非、言行政績恰如其分,不致誤導讀者。為使讀者能更進一步全面了解每一位帝王的真實情況,本書也蒐集部分比較客觀的野史資料和民間傳聞,以供參考。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又加至資料貧乏,書中內容極其有限,很難滿足讀者需求,同時也難免有錯,敬請批評指正。
編寫此書,一為實現本人初衷,了卻夙願;再則為贈親友,以作紀念。

書籍目錄

前言 1
一、五帝(約前26世紀—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1
二、夏紀(公元前2205—前1766) 14
三、殷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25
四、周紀(約前11世紀—前256) 39
五、秦紀(秦帝國前221—前206) 62
六、漢紀(前206—公元220) 67
七、三國(公元220—280) 118
八、晉紀(公元225—420) 144
九、五胡十六國(公元304—439)159
十、南朝(公元420—589) 195
十一、北朝(公元386—581) 219
十二、隋(公元581—618) 252
十三、唐(李姓公元618—公元907) 256
十四、五代(公元907—960) 30
十五、十國 325
十六、宋(公元960—1279) 360
十七、遼(公元907—1125) 386
十八、金(女真族完顏氏公元1115—1234) 401
十九、西夏 413
二十、元(公元1206—1368) 422
二十一、明(公元1368—1644) 443
二十二、清(愛新覺羅氏公元1616—1911) 469

原文摘錄

…………

作者與夫人近照作者與夫人近照
公元前141年景帝崩,太子劉徹嗣帝位,十六歲。太子徹即位後,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母為皇太后。封皇太后母弟田虒、田勝皆為列侯。
武帝劉徹即位年尚十六,無力控制朝政,遂發生太皇太后與皇太后的權力之爭,爭到最終,竇太后占了上風,命其侄竇嬰為丞相,提倡黃老無為思想,竇太后強令武帝把信仰儒教思想的大臣趙綰、王臧打入監獄,後來兩人都被逼自殺。在竇太后的淫威下,武帝只好忍氣吞聲。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逝世,武帝才開始掌握了朝權,立即起用具有儒家思想的田蚡為丞相,清除了竇太后安插在朝內的所有親信黨羽,此後,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終止了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政治,採用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推行多欲進取政治,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武帝親政後,從政權著手,收權力於中央。漢初封王,嚴重威脅中央政權,公元前127年,武帝採取主父偃的建議,下令推行“推恩令”,就是各諸侯王要把他的封地再分封給他的子孫,這樣就使各諸侯國的土地越來越少,勢力也隨之減弱,也就無力與中央抗衡。武帝還同時採用了“強內廷”,抑“外廷”的策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從而武帝開始獨攬大權,親自處理朝政。為了確保中央集權的需要,必須擴大皇帝能夠親自指揮的軍隊。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武帝創建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等七校尉,常住京師。都統一於中尉,叫中壘校尉,合稱八校尉,屬北軍。皇帝儀衛稱郎,也是一支武裝力量,由郎中令率領。建元三年,設了期門軍,約八千人;大初元年設羽林軍,約七百人,都屬南軍。這樣就大大地加強了京師的武裝力量。元封五年,武帝將三輔、三河和弘農郡外的地方分為冀、青、兗、徐、楊、荊、豫、蓋、涼、幽、並、交趾,塑方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巡視所轄郡國,考察吏治,懲獎官員,斷治冤獄,直接報告皇帝。征和四年,武帝又設司隸校尉,監察三輔,三河和弘農郡。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元元年十月,武帝下詔,要求各級官員向中央推薦人才,並鼓勵吏民直接向皇帝上書。建元五年,武帝又下詔設定《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提高儒家經書地位。元光六年武帝下詔,舉賢良之士上書對策,其中有董仲舒的上書引起了皇帝的重視。董仲舒建議,凡是不符合儒家六藝孔子之術的其它各家學術思想一律摒棄禁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任命寵儒的田蚡為相,把不學儒五經的太學傅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及各家思想於官學之外,又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這就是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
元狩四年,武帝重用大商人桑弘羊,東郭威陽、孔僅等主持財政工作,統一貨幣,筦鹽鐵,建立均輸,平準制度,抑制商業活動,穩定農業生產,擴大財政收入。同時開始實行“算緡錢”。武帝還非常重視興修水利,元封二年,武帝巡黃河決口處,命隨從官自將軍以下,都要親自參加堵塞工程,黃河終被制服,遂後八十年間無大災。
公元前89年,武帝支持農學家趙過推行“代田法”,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提高。支持趙過改制農具,推廣先進耕作技術。
我國北方的匈奴,東自朝鮮邊界,橫跨蒙古高原,與羌族相接,向南延伸至晉北,陝北一帶,與漢相接。近百年來,對中原地區大肆燒殺掠奪,我國北方人民飽受蹂躪之苦。武帝於元朔二年,元狩二年和元狩四年三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匈奴的討伐戰爭,都獲大勝,從此匈奴遠走大漠,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十幾年間匈奴再不敢騷擾,收復了大片疆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孔道。武帝分別於建元二年和元狩四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了解到匈奴的大量內部情況,對戰勝匈奴起到了很大作用。
武帝自以為功高無比,晚年漸致昏憒,窮奢極欲,為了炫耀威勢,到處巡行封禪。元封四年,率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里,封禪泰山,東巡海上,所過之處,大肆賞賜,用綿百萬餘匹,錢數萬萬,巨大的人力和財力耗費,極其沉重地加大了人民民眾的負擔。大興土木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造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等雄偉殿宇。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大量錢財被方士騙走。太子劉據常勸武帝少征伐,去嚴刑苛法,戒濫殺大臣,武帝遂感不快,聽信奸臣讒言,逼得劉據自殺,史稱“誣蠱之禍”。幸晚年醒悟,輪台一詔,自罪悔過。
晚年的漢武大帝,已知日薄西山。為了漢家天下的正常延續,征和四年,即公元前89年,他在甘泉宮避暑時,讓人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見大臣圖”,把圖賜給奉車都尉霍光,托咐他輔佐他自己小兒子劉弗陵繼位,並且逼迫劉弗陵的母親自殺,以免太后干政,再出現呂后干政的事件。後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漢武帝一病不起,他知自己已命在旦夕,便在床前立劉弗陵為太子,同時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國,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國,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囑咐他們同心協力輔佐太子。次日武帝去世。葬茂林。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葬雲陵。
武帝享年六十九歲,在位五十四年,改元十一次。
武帝雄才大略,不亞於秦始皇,所以古今與秦皇並稱。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