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辭典

中華傳統文化辭典

《中華傳統文化辭典》是2009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玉林,黃麗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型工具書。歷史跨度起自上古,下至辛亥革命,基本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全辭典共分38類,4700條,180萬言,兼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與精神這兩大領域,條目的設立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像禮制政事、文化典籍、考古發現、科技發明、飲食烹飪、建築園林、草木谷蔬、鳥獸蟲魚、日用器物、工藝美術、娛樂體育、傳統風俗、歲時節日、中外交流等類,都收錄了比以前綜合性同類辭典更多的詞目,寫出了與以往不盡相同的豐富內容,有眾多的條目,頗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它不但能滿足一般讀者學習、查閱的需求,也因填補了很多空白,對專業的研究者,同樣有幫助與啟發作用。

除釋義較詳的正條外,酌收少量附條。凡古代文化事物有常見別名、別稱,或附條的內容包含於正條之中的,均以附條“見”正條的方式處理之。如【百花生日】見“花朝”,【周官】見“周禮”,【親蠶】見“祀先蠶”,【青冢】見“昭君墓”,【聚頭扇】見“摺疊扇”等。

序一(復旦大學教授 博導 蔣凡)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型工具書。歷史跨度起自上古,下至辛亥革命,基本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得好:“藝術最深刻的美質都是植根在祖國文化的故土裡”,科學家愛因斯坦又說:“使我們得以生存的東西是傳統的強大的影響力。輕視傳統是愚蠢的行為,然而,如果說人類的諸多關係必須不斷地得到改善,那么隨著自我意識和智慧型的日益提高,我們就必須駕馭傳統,並對傳統採取批判的態度。”

然而什麼是我們的“文化”?什麼是我們的“傳統”?這是必須首先弄清楚的問題。只有弄清楚了“中華傳統文化”這條長河的源頭及其大大小小的支流——從巨觀到微觀,或至少對我們個人最重要的某些部分,我們才有可能談得上在某一方面“駕馭傳統”,利用舊的,創造新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歷久常新的論題,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成果的記錄,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具體反映,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見證,也是我們進行新的文化建設的前提與基礎。其消極的一面,同樣也需要得到合理的解釋與科學的分析。

近十年來,除了個別大型專題文化辭典與斷代文化辭典外,很少有篇幅適中、門類齊全、編寫有特色的中型文化辭書問世。

據我所知,本書的特色有三:

(1) 全辭典共38類,4700條,180萬言,兼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與精神這兩大領域,條目的設立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像禮制政事、文化典籍、考古發現、科技發明、飲食烹飪、建築園林、草木谷蔬、鳥獸蟲魚、日用器物、工藝美術、娛樂體育、傳統風俗、歲時節日、中外交流等類,都收錄了比以前綜合性同類辭典更多的詞目,寫出了與以往不盡相同的豐富內容,有眾多的條目,頗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它不但能滿足一般讀者學習、查閱的需求,也因填補了很多空白,對專業的研究者,同樣有幫助與啟發作用。比如像上林苑(秦漢皇家超大型園林)、水景(造園藝術之一)、明清私家園林;白疊(漢代至唐宋,西南西北少數民族織的一種棉布)、顧繡(近代刺繡流派之一)、冠梳(宋代婦女的一種頭飾)、花子(婦女面部裝飾);碧紗幮(一種高級家具);遊說、隱居、行卷(科舉應試的一種風尚);上巳(傳統節日);擊鞠(古代馬球運動);影戲(皮影戲);金丹術(醫藥化學);不落夫家、良賤禁婚(婚姻習俗或制度)以及天妃(海神媽祖)、岩畫、歌妓……等等,許多都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人所必須了解的,而以往辭書,或解釋過於簡單,或不引文獻原文,或根本不立條目,像這部辭典這樣原原本本、內容豐贍、富於啟發性的,可謂極少。

(2) 本辭典的條目次序與通常的混合編排不同,使用分類編排法。每一類範圍明確,自成格局,有利於系統地參考閱讀。書後再附“筆畫索引”,查尋起來十分方便。部分條目之下還配有形象的插圖,能幫助我們理解詞目。

(3) 本辭典條目的立目與釋義,廣泛吸收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科研成果,不因襲陳說,每多新意。主編與編寫者不避繁難,堅持“事必溯源,語必有本”的原則,在釋義之外,更選用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獻書證,輔佐釋義,每條之下,少則兩三條,多則六七條,全書共約有15000條左右的文獻書證,可供讀者直接引用到寫作中,並一律標明作者、書名、卷數(或小標題,章回等),很好地收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效果。

鑒於《中華傳統文化辭典》是一部編寫嚴謹、體例上有所創新、內涵豐富、對學習、研究者有所裨益的優秀辭書,今特向廣大的文史學界和廣大讀者鄭重推薦,以共同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遺產、創造比古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而盡力。

蔣凡 2009年3月

序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張榮明)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學術領域,它內容豐富,學科繁多。由於我們的民族歷史悠久,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範圍內的每一件具體事物,都是“說來話長”,動輒一兩千年歷史,非追溯到十三經、二十四史、周秦漢諸子不可,有的還要求助於考古,很少有事物是突然而起、倏然而滅的。其間的分化演變,相互影響,頭緒紛紜複雜,常令人目迷五色,難以掌握。一部中型的《中華傳統文化辭典》,既要有巨觀的整體構想,又要有具體的微觀論證,使讀者的閱讀查考,在興趣盎然的同時,能得到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可靠的而不是以訛傳訛的知識,這決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本辭典的兩位主編錢玉林、黃麗麗與撰稿者,在這些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他們深入經史子集和古今眾多的研究專著,以六年的時間編寫成書。辭典綱舉目張,明確劃分38類,使有關詞條分別部伍,歸屬整齊。然後,對每一個詞目,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意義和外在現象的描述與解釋上,而是追根溯源,源流並重,儘量歷史地體現全過程,著重揭示其多角度、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之上,又精選若干古今書證,直接向讀者提供可靠的文獻依據。因而,在同類辭書中,這部辭典屬於條目較長、條目字數較多、信息量較大的一本。此外,書後附錄,除“乾支次序表”、“歲陽太歲年名表”、“節氣表”、“周易卦象表”、“十二時、十二時辰、現代時段對照表”等外,還附有“主要參考書目”,與全書的38個分類同步呼應,向讀者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參考書籍近1000種,並一一標明了作者、出版社等。

2000年以後,由於市場關係,有關中華古代文化類的辭書,除大型的斷代百科辭典外,很少見到規模中等、縱貫中華傳統文化三千年的新品種,而學術界、讀書界、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卻存在著很熱切的需求。每個涉及的文化專題,無論大小,都要求不同文化層次的套用者從頭考證明白,顯然是不切實際、無法做到的。目-前在文藝界、新聞傳媒以及作家創作、教師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流以及各種具體知識,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簡單化、庸俗化的現象相當普遍和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淺嘗輒止的學風外,和缺少適合的高質量工具書也有很大關係。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堅定民族自信心,我們既反對因一無所知而造成的自卑心態,也反對抱殘守缺、盲目排外、把糟粕當精華的“天朝大國”心理,更反對到處空談“文化”,以偽傷感的抒情代替科學論證,以輕飄飄的“大師”姿態販賣“文化”,從中漁利,誤導公眾的商業表演。這裡需要的,是清代乾嘉學者們的“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的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辭典》的編寫出版,體現了編寫者們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他們如今大多已經過了中年,學術上進入了成熟期,也顯示了作為高校出版機構的上海大學出版社出色的學術眼光。

本人在傳統文化的領域涵泳探索有年,對祖國文化輝煌的過去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不少個人的體驗,對消除中國文化的消極面,積極創造超越前人的民族新文化,更有著熱烈的期待。

讓我們用卓-越的藝術史家、翻譯家傅雷的話,細細地涵泳這本用心血編成的辭書吧:

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是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和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出現。

張榮明 2009年3月

前言 (本書主編 錢玉林)

什麼是“文化”?

要從理論上回答這個問題,給它一個明確的界定,在編完這本辭典以後,也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而後是文化學家,在這個人類的司芬克斯之謎面前,絞盡腦汁,作出了各種各樣、有時甚至是相反的解釋。

在英、法、德等語言中,“文化”一詞,源於拉丁語動詞Cultura,它具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重意義,包含著通過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味。直到十七世紀,才由德國法學家普芬多夫提出:文化是社會人的活動所創造的事物以及有賴於人和社會生活而存在的事物的總和。

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們,將“文化”看成是不斷向前發展、使人得到完善的社會生活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統一。19世紀以來,世界上產生了眾多的文化學學派。古典進化論者、英國的文化學家泰勒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即: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生活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20世紀初,德奧歷史學派中的“文化圈”派,把文化看成是若干文化特質或文化元素的集合。他們認為,一部人類文化史就是幾種文化綜合體在地球上移動、傳播的歷史。50年代後,後期傳播學派解釋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不斷傳播著的信息系統,不僅有地域性,而且有繼承性。文化是人類活動各種方式與產品的總和,是與“自然”、“天然”相對立的概念;精神文化的產品被物質化,而物質文化的全過程則表現出精神的目的和計畫。此外,法國的結構學派、美國的新進化論學派,以及中國“五四”以後的梁啓超、陳獨秀、胡適、梁漱溟、楊東蓴、賀麟、馮友蘭、金克木等學者,也各自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

以上見仁見智的說法,足以證明“文化”這座寶山實在是太博大和深邃了,以致像蘇軾筆下的廬山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著人類生存樣式的巨大激烈的變化,它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獲得新的深度和廣度。

對“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對象是什麼”這個問題,同樣也有著非常分歧的意見。曾經有人認為中國文化史應著重研究觀念形態的部分,如哲學、思想、宗教、法律、道德等。另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史應分為“物質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兩部分,不應有所軒輊。

然而,“生活之樹長青,理論總是灰色的”(歌德)。一個造型雄渾、鏤刻精美、氣象非凡的周代銅鼎,一套樂聲悠揚清越、賞心悅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一把千載不銹、鋒芒畢露的“越王勾踐劍”,一面能將背面圖案文字清晰地映現-在牆壁上的透光銅鏡,一尊栩栩如生、作跪射姿態的秦士兵俑,一件底色素淨細膩、畫面鮮艷動人的明代五彩瓷器,一座掩映於花木之中、流水潺潺的江南園林,還有那規模宏偉、設計巧妙、至-今仍灌溉八百萬畝良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些充滿先民驚人智慧的傑出創造,你說,它們是“觀念形態”呢,還是“物質文化”呢?

“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時時像人的軀體與靈魂一樣密不可分。中國人從宮廷到民間都喜好飲茶,似乎是一種“審美趣味”的選擇,然而在“茶”中包蘊的一切,正是兩千年來各階層人們有意無意的共同創造;中國人所心醉神迷的戲曲藝術,難道能離開色彩絢麗的服飾、形態各異的道具、五音畢備的樂器、鄉鎮的廟會和士大夫之家的紅氍毹嗎?沒有皇家園林、帝王陵墓、橋樑棧道、百姓民居……又何以見出中國人凝聚在這些具體的“文化遺存”中的對於建築的諸多“觀念形態”?這些,都很難以“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來作截然的區分。

我們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古代中國人的這些活動,既是思維的過程,也是實際創造的過程;思維過程反映了實際創造過程,又體現於實際創造過程;精神與物質兩方面的成果,互相是對方的表現。物質產品的創造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完全應該是中國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僅僅研究人們頭腦中的東西及書本上的學說,人們是無法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廬山全貌的。不了解或不想了解幾千年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百姓日用,就不可能懂得建築在農業社會基礎上各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行為以及作為觀念形態的哲學、宗教、法律、文學藝術、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因而,所有可感的文物遺存,與孔孟仁義、修齊治平、臣忠子孝、聖君賢相、重農抑商、出仕歸隱、美人才士、五行八卦、佛道玄言、紅樓聊齋、乾嘉考據一樣,中國人心靈中這些或明或晦的符號,無一不是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對於炎黃子孫來說,“中華文化”就是生長和養育我們的整個外在環境,是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的活躍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是積澱於我們自身的悠久、頑強、豐富、有時又十分沉重的歷史。正是中華民族“昨-天”的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的衝擊和滲透下,造就了現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人,不斷給時代的進程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巨大影響。它們使中國時時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像火中的鳳凰一樣,一次又一次獲得新生。

對於一部由若干分類的詞條組成的辭典來說,其所承擔的任務,當然與文化史著作有所不同。然而,在兼顧描述與評價的前提下,我們更著重於描述,因為讀者所需要的,首先是比較豐滿的事實和比以往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儘管這需要我們多花幾倍的努力。本辭典的編寫,構想於多年以前,歷經六個寒暑,始得竣事。計採用古今著述一千餘種,反覆斟酌去取,不敢有絲毫取巧之心、苟且之舉。其間人事倥傯,積稿盈篋,每深夜於孤燈之下,稽考載籍,於一名一義,欲罷不能,今辭典問世在即,返思既往,能不興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之嘆!

此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上海大學出版社編輯傅玉芳女士,能得到她的青盼與督促,才能成為現實。

本辭典承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蔣凡先生,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榮明先生作序,實在是對全體編寫者最好的鼓勵與支持,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謝意!

誠摯歡迎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同行及廣大讀者,對本書提出批評和進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我們心上永遠的座右銘。

錢玉林(本書主編)2009年3月24日於上海

本書體例:一、本辭典正文共收條目4700左右,按內容分為38類。一類中,大體以產生、演變的先後為序,有的並劃分詞群,排列之。

二、本辭典所收條目的時間跨度,上起遠古,下及明、清,部分詞條或詞條所述內容,也有延伸至近代者。

三、除無法用證的類別外,絕大部分類別的條目,均引用古今文獻典籍作為書證,以明源流。

四、釋文中的紀年,用歷代帝王年號,夾注公元紀年。

五、釋文中的古代地名,夾注今地名。

六、一詞多義的條目(如“姓名稱謂”),用①②③④⑤分項解釋。

八、本辭典書前有“分類目錄”、“分類細目”,書末有“乾支次序表”等九個附表、“主要參考書目”及“筆畫索引”,可供研究者檢索、參考。

圖書目錄

凡例

分類目錄

分類細目

辭典正文

附錄

(一)乾支次序表

(二)太歲年名、太歲所在和歲星所在對應表

(三)歲陽、十乾對應表

(四)十二太歲年名和十二辰對應表

(五)歲陽太歲年名表

(六)周易卦象表

(七)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八)節氣表

(九)十二時、十二時辰、現代時段對照表

(十)主要參考書目

筆畫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