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雷射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20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政府先後推出“863計畫”和“科教興國戰略”,兩者大大促進了該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設有眾多公立的科研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許多研究型大學。每年都有大量國家撥款用於科研。在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超級計算機、航天、可控熱核聚變等方面國際競爭能力也在快速提一升當中。

簡介

袁隆平 袁隆平

自建國後,20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畫”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畫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從2000年到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研經費從895.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698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22.79%,科研經費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00%增長至2010年的1.75%,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60%)。

中國在2011年的專利申請數連續超過日本及美國世界第一, 2010年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42.1萬篇,其中中國科技論文14.84萬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開始提速,眾多的國際評級機構和報告認為中國在航天、載人深潛、量子通訊、高鐵超導、電子技術、核能、雷射等領域成果顯著,但同時在綠色能源、發動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上與已開發國家仍有差距。

科技獎項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套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畫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每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總數不超過400項,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3個等級。

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是由中國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以獎勵對中國科技事業作出貢獻的外國人或組織。其前身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設立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根據1993年7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八屆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規定,國務院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簡稱國際科技合作獎)。

除了這些國家級別的獎項外,中國各級政府也設立了眾多科技獎項來表彰在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同樣民間也設立了科技獎項和基金。

電子技術

在電子與信息技術產業方面,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中國製造世界上48.3%的電視機,49.9%的行動電話,60.9%的個人電腦,和75%的液晶監視器。國產製造的電子元件已成為一個重要來源,2010年中國軟體行業在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的份額以高於15%的速度增加,在過去的十年里平均增幅達到36%。

中國是第一個以開發中國家的身份製造了超級計算機的國家,2011年中國擁有世界最快的500個超級計算機中的74個,而十年前她仍默默無聞。 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名為神威藍光,部署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業務主機天河一號和曙光計算機天津產業基地生產的曙光星雲,分別為世界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排名的第二和第四名。

且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里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距離是當時世界記錄最遠距離的20多倍。上海交通大學有望實現探測“馬約拉納費米子”,使中國進入量子計算機的領先領域。2012年一款計算機多CPU高速互連的高性能專用交換晶片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系統封裝技術研究室封裝成功,結束了中國高端晶片外國封裝的歷史。

生物技術

在生物工程方面,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35歲增長到1996年70.8歲生物技術功不可沒。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中國作為的第一個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的開發中國家,完成了1%測序工作。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了雜交水稻父本9311(秈稻)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2012年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再生醫學課題組,研製可跨個體套用“通用型”幹細胞成功,並在臨床上成功修復了約2.5厘米的大塊骨缺損。

雷射技術

在雷射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雷射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雷射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雷射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雷射技術的國家。2012年7月19日,中國進行的大口徑高通量雷射驅動器實驗平台出光試驗中,單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過16千焦,達到16.523千焦,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邁入“單束萬焦耳出光”俱樂部的國家。

高速鐵路

京滬高速 京滬高速

2000年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但在2010年中國的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就已經超過歐洲的總和。中國製造的CRH系列高速電力動車組均採用動力分散式,運行時速可以達到200公里以上,最高時速甚至可以達到400公里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由2004年起先後向加拿大龐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業、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外國企業購買高速鐵路車輛技術,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吸收的方式,由中國北車集團和中國南車集團旗下的鐵路車輛製造企業生產,達到一定程度的國產化,並再以此為基礎進行自主創新研發。現已經發展了6個系列,分別是CRH1、CRH2、CRH3、CRH5、CRH6、CRH380。

同時中國高速鐵路技術也開始了對外輸出,2012年12月6日泰國前總理、為泰黨高級顧問頌猜·翁沙瓦為泰黨代表團一行來到中國廣東訪問,在此次訪問中他透露泰國已經準備引進中國高鐵技術。 同年12月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表示正蘭州市建設一個裝備製造基地,其一大功用就是便於向中亞、西亞出口包括高鐵設備在內的軌道交通產品。從2012年8月起,中國開始向歐盟定期出口高鐵關鍵技術大部件。2012年10月,中國同意70億美元援建寮國高鐵並由中國公司建設。中國北車集團還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以及通用電氣簽署了合作協定,向其提供高速鐵路技術、設備和工程師。中國南車集團與美國GE公司在2011年簽署高鐵技術出口協定。2009年中國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表示印度、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巴西等國對中國高鐵表達了興趣。

核能技術

我國的核潛艇 我國的核潛艇

在核能方面,以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成功爆炸為標誌,中國的核事業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1985年3月20日中國的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核電廠——秦山核電站在浙江海鹽開工,1991年12月15日首次併網發電,並成為世界上第七個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調試和自主運營管理核電廠的國家。 1995年12月中國實驗快堆工程立項,並在2010年7月首次臨界進而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中子束注入系統(NBI)完成了氫離子束功率3兆瓦、脈衝寬度500毫秒的高能量離子束引出實驗。這標誌著中國的中子束注入系統基本克服所有重大技術難關。但中國在許多核方面的技術仍需從國外引進。

航天技術

早在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中國航天事業高速發展,多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和實用通信衛星,1981年還成功地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衛星發射到太空。2003年,神舟號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8年,首次進行了飛船出艙活動(太空行走)。

2011年,發射了首個試驗型空間站天宮一號,並成功完成與後續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成為繼前蘇聯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發射空間站的國家。2012年,成功發射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並首次將女航天員送上太空,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自動,手動空間交會對接。又成功建立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其在民用及軍用上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在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了第一個探月工程。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最後送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採回樣本到地球。整個計畫將歷時20年,計畫為最後的登月工程打下基礎。2007年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了月球俱樂部的一員,第五個探測月球的國家。2010年中國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果獲取了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7m解析度的全月圖。 2011年和2012年嫦娥二號先後探測了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小行星4179,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探測日地拉格朗日點和第四個探測小行星的國家和組織,中國從此進入深空探測俱樂部。 中國將在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月面著陸器和巡視車,並計畫在未來執行載人登月計畫。

中國也是世界上僅有兩個成功試驗中段反導的國家之一,在2010年1月11日和2013年1月27日成功完成了兩次中段反導實驗。

航空技術

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工程師馮如在1910年製造的一架雙翼飛機,此後中國只有零星製造飛機,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直到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並於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

1956年首架殲5升空試飛,同年9月9日向世界宣布中國第一架生產的噴氣式飛機問世,之後中國嘗試進行自行設計噴氣式飛機強5並成功大規模生產。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航空產品中仿造的比例一直很高。

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開始較快發展,在民用飛機領域ARJ21於2008年11月28日12時23分在上海大場機場成功首飛並在2009年成為中國第一個完全自主設計並大規模製造的支線飛機。在民用支線科技領域裡有名的還有新舟60和新舟600型渦槳支線客機。同時在大型飛機領域,中國在經歷運-10的下馬之後開始了第一個市場化的整機全新設計的窄體客機計畫C919。

軍用飛機也取得了較大進步,被眾人看待有可能成為中國第四代軍用戰鬥機的殲20和殲-31分別在2011年1月11日和2012年10月31日完成首次飛行測試。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運-20運輸機(Y-20)在2013年1月26日完成試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