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止時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88號《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的規定,1993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17號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自2011年1月8日起廢止。
國務院令
第11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已經1993年6月11日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 鵬
1993年7月6日
條例全文
目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企業調解
第三章 仲 裁
第四章 罰 則
第五章 附 則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妥善處理企業勞動爭議,保障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發展良好的勞動關係,促進改革開放的順利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與職工之間的下列勞動爭議:
(一)因企業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
(三)因履行勞動契約發生的爭議;
(四)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依照本條例處理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三條
企業與職工為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第四條
處理勞動爭議,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著重調解,及時處理;
(二)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處理;
(三)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的職工一方在三人以上,並有共同理由的,應當推舉代表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
第六條 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當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為。
企業調解
第七條
企業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企業發生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下列人員組成:
(一)職工代表;
(二)企業代表;
(三)企業工會代表。
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下同)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廠長(經理)指定;企業工會代表由企業工會委員會指定。
調解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具體人數由職工代表大會提出並與廠長(經理)協商確定,企業代表的人數不得超過調解委員會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第八條
調解委員會主任由企業工會代表擔任。
調解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企業工會委員會。
第九條
沒有成立工會組織的企業,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及其組成由職工代表與企業代表協商決定。
第十條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三十日內結束;到期未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
第十一條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遵循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經調解達成協定的,製作調解協定書,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仲裁
第十二條
縣、市、市轄區應當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
第十三條
仲裁委員會由下列人員組成:
(一)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代表;
(二)工會的代表;
(三)政府指定的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代表。
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必須是單數,主任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擔任。
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辦理仲裁委員會的日常事務。
仲裁委員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第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實行仲裁員、仲裁庭制度。
第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可以聘任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政府其他有關部門的人員、工會工作者、專家學者和律師為專職的或者兼職的仲裁員。
兼職仲裁員與專職仲裁員在執行仲裁公務時享有同等權利。
兼職仲裁員進行仲裁活動時,所在單位應當給予支持。
第十六條
仲裁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應當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
簡單勞動爭議案件,仲裁委員會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員處理。
仲裁庭對重大的或者疑難的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可以提交仲裁委員會討論決定;仲裁委員會的決定,仲裁庭必須執行。
第十七條
縣、市、市轄區仲裁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設區的市的仲裁委員會和市轄區的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範圍,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
第十八條
發生勞動爭議的企業與職工不在同一個仲裁委員會管轄地區的,由職工當事人工資關係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處理。
第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委託一至二名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參加仲裁活動。委託他人參加仲裁活動,必須向仲裁委員會提交有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委託書,委託書應當明確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第二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職工或者死亡的職工,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沒有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委員會為其指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雙方可以自行和解。
第二十二條
與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係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活動或者由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三條
當事人應當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當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超過前款規定的申請仲裁時效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應當提交申訴書,並按照被訴人數提交副本。申訴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職工當事人的姓名、職業、住址和工作單位;企業的名稱、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和理由;
(三)證據、證人的姓名和住址。
第二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訴書之日起七日內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七日內將申訴書的副本送達被訴人,並組成仲裁庭;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被訴人應當自收到申訴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被訴人沒有按時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
仲裁委員會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第二十六條
仲裁庭應當於開庭的四日前,將開庭時間、地點的書面通知送達當事人。當事人接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對申訴人按照撤訴處理,對被訴人可以缺席裁決。
第二十七條
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當先行調解,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協定。協定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
第二十八條
調解達成協定的,仲裁庭應當根據協定內容製作調解書,調解書自送達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未達成協定或者調解書送達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裁決。
第二十九條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同意見必須如實筆錄。
仲裁庭作出裁決後,應當製作裁決書,送這雙方當事人。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和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二條
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當自組成仲裁庭之日起六十日內結束。案情複雜需要延期的,經報仲裁委員會批准,可以適當延期,但是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
第三十三條
仲裁委員會在處理勞動爭議時,有權向有關單位查閱與案件有關的檔案、資料和其他證明材料,並有權向知情人調查,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仲裁委員會之間可以委託調查。
仲裁委員會及其工作人員對調查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的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第三十四條
勞動爭議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交納仲裁費。
仲裁費包括案件受理費和處理費。收費的標準和辦法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物價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當事人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其迴避:
(一)是勞動爭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
(二)與勞動爭議有利害關係的;
(三)與勞動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係,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
第三十六條
仲裁委員會對迴避申請應當及時做出決定,並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
罰則
第三十七條
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在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仲裁委員會可以予以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干擾調解和仲裁活動、阻礙仲裁工作人員執行公務的;
(二)提供虛假情況的;
(三)拒絕提供有關檔案、資料和其他證明材料的;
(四)對仲裁工作人員、仲裁參加人、證人、協助執行人,進行打擊報復的。
第三十八條
處理勞動爭議的仲裁工作人員在仲裁活動中,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濫用職權、泄露秘密和個人隱私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是仲裁員的,仲裁委員會應當予以解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附則
第三十九條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本單位工人之間,個體工商戶與幫工、學徒之間,發生的勞動爭議,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條
仲裁委員會組織規則、辦案規則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
第四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三條
本條例自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七年七月三十一日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補充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若干問題解釋勞動部1993年9月23日勞部發〔1993〕244號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的“辭退職工”是否指因違紀被辭退的職工?
答:“辭退職工”既包括因違紀被企業辭退的職工,也包括國家和地方勞動法規規定的因其他原因予以辭退的職工。
二、《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規定的因企業開除、除名、辭退職工發生的爭議,職工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時是否需要提供企業發給的通知書?
答:企業開除、除名職工應發給通知書,辭退職工應發給證明書。職工對此不服,申請仲裁,應提供該通知書或證明書。如遇特殊情況,職工無法得到此類通知書,也可提供其他形式的書面材料(如旁證、自述),仲裁委員會應酌情決定其可否作為受理案件的依據。
三、《條例》第二條第(二)項中的“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答:這裡的“工資”是指按照國家統計局規定應統計在職工工資總額中的各種勞動報酬,包括標準工資、有規定標準的各種獎金、津貼和補貼。“保險”是指社會保險,包括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待業保險、養老保險和病假待遇、死亡喪葬撫恤等社會保險待遇。“福利”是指用人單位用於補助職工及其家屬和舉辦集體福利事業的費用,包括集體福利、職工上下班交通補助費、探親路費、取暖補貼、生活困難補助費等。“培訓”是指職工在職期間(含轉崗)的職業技術培訓,包括在各類專業學校(職業技術學校、職工學校、技工學校、高等院校等)和各種職業技術訓練班、進修班的培訓及與其相關的培訓契約、培訓費用等。“勞動保護”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獲得適宜的勞動條件而採取的各項保護措施,包括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休假制度的規定,各項保障勞動安全與衛生的措施,女職工的勞動保護規定,未成年人的勞動保護規定等。
四、《條例》第二條第(二)項中所說的“規定”,包括哪些內容?
答:這裡所說的規定包括法律、法規、規範性檔案。
五、《條例》第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因履行勞動契約發生的爭議”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答:“因履行勞動契約發生的爭議”包括因執行、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契約發生的爭議。
六、《條例》第二條和第三條中“職工”的含義是什麼?
答:“職工”是指按照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與企業確立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包括企業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以及外籍員工等全體人員。
七、《條例》第五條中所說的“共同理由”是指什麼?
答:共同理由是指職工一方三人以上發生勞動爭議後,基於同一事實經過而且申請仲裁的理由相同。
八、《條例》第十一條中的“期限”如何理解?
答:《條例》第十一條中的“規定的期限”,就是指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時效。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否可以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
答: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否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如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其受理範圍及職責,亦由當地人民政府規定。已經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應予保留。
十、《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其中“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應如何理解?
答: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是指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業務管理機構,與同一級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合署辦公。
十一、《條例》第十五條中的可以擔任仲裁員的“工會工作者”是指哪些對象?
答:可以擔任仲裁員的“工會工作者”是指在各級地方工會、各行業工會內從事工會職能工作的人員。
十二、《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可以由一名仲裁員處理簡單勞動爭議案件,這是否與仲裁庭處理爭議的規定一致?
答:《條例》第十六條規定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由於一名仲裁員處理勞動爭議在職責、許可權、程式上與仲裁庭基本一致,因此應理解為是仲裁庭的簡易形式,與仲裁庭處理爭議的規定是一致的。
十三、自治州、盟、自治縣、旗設立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範圍如何確定?
答:自治州、盟、自治縣、旗設立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範圍按《條例》第十七條的精神辦理。
十四、《條例》第十八條中“職工當事人工資關係所在地”應如何理解?
答:是指向職工發放工資的單位所在地。
十五、《條例》第二十條中提到的死亡職工的代理人如何確定?
答:死亡職工沒有法定代理人,因此按《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屬於由仲裁委員會為其指定代理人的範圍,應按照《民法通則》中有關“代理”的規定辦理。仲裁委員會受理涉及死亡職工利益的仲裁申請時,應當為死亡職工指定代理人。指定的代理人應為職工的利益關係人。
十六、《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後,仲裁委員會受理的案件如何處理?
答:當事人雙方自行和解後,申請仲裁的當事人應當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撤訴申請。仲裁委員會收到撤訴申請後,應制發仲裁決定書準予撤訴。
十七、《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說明理由”用什麼形式?
答:仲裁委員會對經審查不符合受理規定,決定不予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應當向申請仲裁的當事人發出不予受理通知書,通知書中應寫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十八、對查無下落的當事人,如何送達仲裁文書?
答: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需要送達的仲裁文書,受送達人查無下落的,可以採用公告的形式,公告中應確定視為送達的期限,逾期即視為送達。
十九、在規定的辦案時間內,如遇特殊情況,致使勞動爭議案件無法繼續審理的,是否可以“中止”審理?
答:仲裁庭在審理勞動爭議過程中。如遇有特殊情況(如向上級單位請示等待答覆、仲裁委員會之間委託調查、進行鑑定、當事人患病或因故不在本地而不能參加仲裁活動等不可抗力事由),致使勞動爭議無法繼續審理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中止審理的理由和時間,經仲裁委員會批准後中止審理。規定的辦案時間應扣除中止時間後合併計算。
二十、《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交納仲裁費,是否應理解為仲裁費全部由申請仲裁人承擔?
答:《條例》第三十四條的意思是要求申請仲裁人按國家的有關規定交納仲裁費。根據規定,仲裁費分為受理費和處理費。受理費由申請仲裁人預交,處理費由雙方當事人預交。結案後,仲裁委員會根據案件處理結果,確定雙方當事人實際承擔的費用。
二十一、《條例》第三十九條中“工人”包括哪些對象?
答:包括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確立勞動關係的固定工人、契約制工人、臨時工人等。
二十二、《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條例》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在受理爭議時如何掌握?
答:1993年8月1日以後發生的勞動爭議,凡符合《條例》規定受理範圍的,且仲裁申請人又在規定的6個月申訴時效內提出申訴的,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並按《條例》的規定處理案件。1993年8月1日以前發生的勞動爭議,屬於《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受理範圍的,如果仲裁申請人在《暫行規定》規定的申訴時效內提出申訴,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並按《暫行規定》的程式處理,《暫行規定》沒有規定的,按《條例》規定的程式處理;如果仲裁申請人在超過《暫行規定》規定的申訴時效後提出申訴,仲裁委員會則不予受理。1993年8月1日前發生的勞動爭議,不屬於《暫行規定》規定的受理範圍,而屬於《條例》規定的受理範圍,只要當事人提出申訴不超過6個月的,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並按《條例》規定程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