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歷史原因
西元前30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定居於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希伯來王國,是猶太教宗教經典中上帝賜給希伯來人“流奶與蜜”之地,所羅門王死後,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王國(首都撒馬利亞),和猶大王國(首都耶路撒冷)。西元前586年,加爾底亞人滅猶大王國,大批的希伯來人被放逐至巴比倫為奴,成了“巴比倫之囚”。西元前538年波斯消滅加爾底亞人,釋放猶太囚徒,約五萬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後來猶太國相繼成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國。西元前167年塞流卡斯王國安提奧可四世(AntiochusIV,215-164B.C.)劫掠耶路撒冷,遭到猶太人的反抗,“馬喀比”(Maccabees)家族擊潰希臘軍隊。西元前135年安提奧可七世(AntiochusVII)攻陷耶路撒冷,拆毀城牆,對猶太人加以迫害,猶太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流散,統稱為猶太人。此後巴勒斯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巴勒斯坦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猶太人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彌篤,至今猶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人怒而屠殺猶太人,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由西奧多·赫茨爾(Herzl,Theodor)當選主席,開始從事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準備復國,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外交部長詹姆士·貝爾福(JamesBalfour)於1917年發表了《貝爾福宣言》:“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支援猶太人復國,由於美國本土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支持《貝福爾宣言》,戰爭結束後,英國順利接管奧斯曼帝國,有大量的猶太人,尤其是東歐的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納粹迫害猶太人時,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開始出現流血暴力衝突。1939年英國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每年上限為75000人。一些激進的猶太人這時開始大搞恐怖活動,英國人開始想甩掉這塊燙手山芋。
直接原因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大181號決議案”決議(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決議文規定把巴勒斯坦在約旦河以西地區總面積的57%劃給占32%人口的猶太人。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1948年5月14日16時,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為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吧!”。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次阿以戰爭。
歷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於1948年5月15日開戰,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戰爭”,阿拉伯人稱之為“大災難”。
第二次中東戰爭
於1956年10月29日開戰,又別名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西奈戰役”。
第三次中東戰爭
於1967年6月5日開戰,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稱之為“六月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
於1973年10月6日開戰,又別名為“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和“十月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於1982年6月6日開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5日凌晨,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也稱巴勒斯坦戰爭。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
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撤離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經過周密準備之後,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齋月戰爭”。
這場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多輛,作戰飛機1500多架。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多輛,飛機200架。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圓以上。通過這次戰爭,埃軍收復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領土。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死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
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占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