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鎮[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中村鎮]

中村鎮[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中村鎮]

中村鎮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位於寧縣南部,東與正寧縣接壤,南與陝西省長武縣隔涇河相望,西與新莊鎮相接,北與早勝鎮為鄰。全鎮總面積16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23萬畝。轄18個村委會,154個村民小組,39710人,土地面積 154.6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中村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1簡介

中村鎮[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中村鎮] 中村鎮[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中村鎮]

又名坳里,中村鄉。中村鎮位於寧縣南部,銀西、早長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現轄18個村委會,154個村民小組,39710人,土地面積 154.6平方公里。

2自然地理

中村鎮位於寧縣南部,東與正寧縣接壤,南與陝西省長武縣隔涇河相望,西與新莊鎮相接,北與早勝鎮為鄰。全鄉總面積16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23萬畝

寧縣是比較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鎮內地形大多為平原溝壑相間,並有少量川地。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秋多降水和洪澇災害,冬春較為乾燥。

行政區劃

中村村孫安村平定村新堡村大戶曹家村秦店村
劉家村彌家村西王村鄧家村李家坳村喬家村
新城村新源村蘇韓村鹼低村寺上王村政平村

3農業

中村鄉農業資源豐富,經濟條件優越,是一個以烤菸、黃豆、瓜菜、畜牧生產為主的農業大鄉,商貿、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業發展迅速。該鄉農戶靠發展瓜菜、蘋果、烤菸、中藥材、花卉收入過5000元的農戶達70%以上,過1萬元以上的農戶占40%,2萬元以上的農戶占20%,5萬元以上的農戶占10%。

中村鄉位於早勝原南部,最適宜發展早熟蘋果。新農村建設戰役打響後,鄉上把發展綠色無公害蘋果作為全鄉的頭號富民產業,舉全鄉之力,推進規模栽植。為搞好栽植,鄉上多次到省農業科學院聘請技術人員,測土配肥,培訓指導農村骨幹,組織鄉村幹部和蘋果栽植大戶到長武、旬邑、平涼等地參觀取經,回村後抓點示範,整體推動蘋果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鄉上還將購買的優良蘋果樹種、栽植技術資料及地膜無償發放到栽植戶手中,支持農戶進行連片規模栽植。

為強化管理,鄉上對所有新栽果樹統一進行了拓帶、定桿、灌水、覆膜和塗白。在此基礎上,鄉上還成立了果樹管護領導小組,村上成立了果樹管護工作隊,由包村科級幹部任組長,全天巡迴田間地頭檢查。鄉上還給果農印發《致果農朋友的一封信》和《致拖拉機駕駛員的一封信》5000餘份,與果農簽訂《蘋果樹管護協定》4120份,製作懸掛果樹管護警示牌54個。鄉上還千方百計籌資4.5萬元,組織幹部民眾對所有果園全部實施了除草、補肥、撫育和噴藥,重點對旱情較為嚴重的麥地、油菜地果園進行了灌水保苗,促進了果樹生長,使果樹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全鄉蘋果留存面積達1.8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00畝,平均每畝產值5100元,最高畝產值達到7000元以上。

4經濟發展

中村鄉是一個年擁有烤菸、蘋果、瓜菜、中藥材、花卉特色產業面積3.5萬畝的鄉面積占到了總耕地面積的42%以上,全鄉2.2萬農民的科技經營特色產業的水平普遍提升。去年以來,中村鄉依託鄉上縣上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投資120萬元,調動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總投入資金1415萬元,全面進行了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小康農宅示範點建設、易地移民搬遷項目工程建設。全鄉共修(改)建鄉村道路39條152公里,其中建成柏油路3條32公里、砂石路31條94.7公里牞拓寬整修土路基5條25.3公里。18個村的小康農宅示範點、2個移民安置點全部砂石路到家。供水、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也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中村鄉在新農村建設中本著“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思路,以落實與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為重點,啟動實施了“試點示範、鄉村推進”工程。確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10個,推進點18個,推進了生產布局的調整和村容村貌的集中整治。各示範點立足各自實際,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個鄉採取“不占耕地,毀莊還田”的方式,先後復墾舊庄基1100餘畝。這個鄉已在蘇韓、新城兩個村建成農宅示範點兩處78戶,在新城、劉家、中村3村建成農民街3條。在此基礎上,鄉上按照“鄉村統一規劃,土地有序流轉,因人因地制宜,適度規模超前,逐年梯次推進,分年分步實施”的原則,把新開的15個村18處新農宅建設按照“產業支撐型、三產帶動型、城鄉一體型、整村推進型”四種類型,在給排水、農電線路、綠化和沼氣等方面一次規劃到位。全鄉已建成農宅示範點3個,新建農宅31戶,硬化廣場1200平方米,栽植各類綠化樹木2100棵。鄉上還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煤炭、石油資源開發的有利時機,以爭取國投項目投資配套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入住戶集資的辦法融資1200萬元,向東延伸主街道300米,將早長路拓寬到57米,開發成新街區。

2010年,糧食總產量為19060噸,其中油料為875噸。種植各類瓜菜1.3萬畝、中藥材3700畝、黃花菜1320畝。2010年共論證上報各類項目9個,儲備項目11個,爭取無償資金230萬元,招商引資2900餘萬元,啟動民資2450萬元。新辦50萬元以上企業2戶。全鄉果樹栽植面積3.2萬畝,建成了新堡、鄧家、東莊、曹家、圪嶗等村優質蘋果示範基地。全鄉牛存欄達到1.2萬頭,豬存欄5.9萬頭,建成新堡萬頭生豬養殖基地。2010年勞務輸出0.93萬人(次),勞務收入達5159萬元。全鄉教育事業發展迅猛,現有各類學校51所,其中全日制國小30所,初級中學3所,幼稚園18所,在校學生852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建成標準化衛生院2所,醫療設備齊全,是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中村鄉素有“文化大鄉”的美譽,民間文化藝術底蘊雄厚,主要文化形式有高蹺、香包、刺繡、剪紙、石雕、根雕、泥彩塑、民間自樂班、秧歌、社火、舞龍、舞獅、書法、繪畫、皮影、藝術創作等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類。2010年在政平張氏書房成功舉辦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書畫大賽,新建農家書屋18處,建成標準化中村鄉文化站活動室、讀書室、電教網路媒體室,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1]

5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有慶陽市旅遊景點、省級保護文物“凝壽寺”塔(“唐塔”)、張氏書房等,年參觀者上萬人。

政平凝壽寺磚塔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政平古文化旅遊村地處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是隴東涇河、馬蓮河兩大河流和縣內無日天溝河的交匯處,故俗稱“三江口,紅花驛”。東臨正寧縣,東南及南部分別與陝西省彬縣和長武縣接壤,襟帶三河,環屏四山,“雞啼一聲四縣聞,鎮此一地四平川”,是寧縣南部邊境風景幽美的著名古鎮

政平。俗稱:三江口、紅江驛,地處馬蓮河、無日天溝河、涇河三河交匯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代在此設過定平縣,明代設政平驛,清代為鎮。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寺道觀林立,凝壽寺尤為著名,該塔就是凝壽寺內之塔。傳說凝壽寺規模宏大,造型別致,四方僧俗頂禮膜拜,到宋代香火依然很盛。宋代文學名家張舜民曾說:“政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壽”由此可以想見當日之盛景。清代因遇山洪,淹沒凝壽寺,僅存此塔至今。

凝壽寺塔建於五代時期,通體磚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樓閣式,共五層。通高21.2米,基寬6米。第一層正面開南門,門高2.2米,寬1.58米。第二層開東西直門洞,第三層開南北直門洞,以此規律開門洞至五層。塔上疊澀出檐,第一層檐部斗拱每面兩朵,一斗三升,隱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擔。在拱眼上繪有牡丹、蓮花、菊花,上承疊澀出檐九層,檐上方椽鋪以筒瓦。第二、三層有磚雕仿木欄桿,欄桿所砌磚面雕刻各種花紋,第四層以上無座。塔內有室,南北進深2米,東西寬2.11米,依梯形直通塔頂,各層均設木樓板,現樓板已毀,留存四層梁。塔磚尺寸分別為33×18×5厘米,33×18.5×6厘米,38×20×4厘米,用黃土膠泥砌築。頂為疊澀上安寶頂。此塔造型敦厚,酷似西安大雁塔。197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對此塔作過考察。他在《陝甘地區古代建築考察》一文中寫到:“政平這座塔造型較美,工程技術質量很高,是一項新的資料”。

此塔是慶陽市境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五代磚塔。1963年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6文化

柳木腿

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寧縣中村鎮大戶曹家村高蹺,號稱寧縣一絕,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到正月過完元宵節結束,尤其在元宵節前後,更加紅火,實為紅紅火火鬧元宵

政平三月三古廟會 政平三月三古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