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官名。漢武帝以宦者典尚書事,始置。中書謁者令簡稱中書令。司馬遷受腐刑後,曾任此官。漢宣帝時欲收霍氏之權,因霍山領尚書事,遂令奏事不關尚書,使中書令出取之,中書宦官大受重信。漢元帝時蕭望之奏請中書更置士人,反遭讒遇害。建始四年(前29)罷中書謁者,改設中謁者令,用士人任職。
歷史淵源

三國魏文帝時,改秘書為中書,分設中書監與中書令,掌握機要。晉沿設南北朝時,中書令一官最為清貴華重,常用有文學才望者任職。謝安擔任中書令執政,地位開始日益提高。十六國·前秦王魚擔任中書令,職高位隆,建言朝政。北周官制與各代不同,其內史中大夫即是此官。隋廢監存令,發放改稱內史令。煬帝時一度改內書令。開始與侍中成為宰相,在具體執政上超過尚書令,尚書令僅僅成為榮譽頭銜,隋文帝的三個兒子同時被加尚書令,而執政的楊素為中書令(內史令)。
唐朝依然沿襲隋朝,唐太宗開始也加銜尚書令。唐武德三年(620),復為中書令。高宗曾改為右相。武則天曾改為內史。玄宗開元初一度改為紫微令,天寶初又改為右相。後均復舊,唐中書令為三省長官。真宰相,品級本為三品,大曆中升至正二品。然唐初即常以他官用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義為宰相,武則天后,只有中書令和侍中為宰相,一品、二品的官員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當“同三品”官才任宰相。肅宗後,漸以中書令為大將榮銜,並不預政事,宋中書令班在太師之上,只為親王、使相的兼官,無職事。晉王趙光義任中書令,位在丞相上。
遼金夏的中書令掌實權,位在丞相上,遼夏中書令是宰臣之首。金國只太祖、熙宗朝有中書令,完顏亮廢除中書令數年後滅亡。元代中書令權位尤重,耶律楚才任中書令執政,後來也仿效宋太祖時,趙光義任中書令為嗣子,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廢。《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太子即位,是為高宗。進無忌太尉,檢校中書令,猶知門下、尚書二省。”宋朝[元豐]官制行,以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令之職,別置侍郎以佐之。中興後,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在體制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所以中書令更是政務的本源。”在封建社會以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為執政機構,有時形式不同,本質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