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民 國年間及民國以前,該村隸屬蒙陰縣;1941年劃為新甫縣第七區上峪鄉;1945年劃歸新泰縣寨子鄉;1991年劃歸萊蕪市寨子鄉;2001年寨子鄉與城子坡辦事處合併成立艾山街道辦事處,隸屬艾山街道辦事處至今。
發展
中施家峪村有王、徐、陳、李、趙、馮、宋、劉八姓。徐、王兩姓人口居多,八姓村民親如一家,世代和睦相處,勤勞善良,民風淳樸。背靠海拔580米巍峨的韓崮山,前臨秀麗的小清河。水光山影,景色怡人。春天,5萬株桃樹競相開放,夏秋一片綠洲,給偏遠的小山村增添了勃勃生機。
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土匪蜂起,村民極少的節餘被搶劫一空。東施家峪、西施家峪、中施家峪、賢女廟、清泉嶺5村聯防,在中施家峪村修起了“圍子”。圍子牆周長2000多米,設東西南北4門(西、南各有小門),架設土炮、土槍,打造大刀長矛,把牲畜、糧食、衣物藏進圍子。一度緩解了匪情,減少了損失。但因匪徒勢大,地處僻遠,孤立無援,又加上出了內奸,圍子終被攻破,所有財產被一把火燒得精光,死傷老弱幾十名,村民衣食無著,饑寒交迫。
未及休養生息,抗日戰爭爆發,土匪頭子陳三坎投靠日軍,糾集偽軍數千名,配合日軍瘋狂掃蕩蓮花山抗日根據地,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幹部及家屬。在黨的領導下,中施家峪村幾十名青年挺身而出,紛紛參軍,參加游擊隊與敵偽進行殊死搏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一個200多人口的小山村,就有4名烈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而犧牲。
解放後,家家有了房子,人人有了土地,日子安穩了,但因人口劇增,山多地少,村民並沒有擺脫貧困。村支部帶領民眾開始整山治水。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著重於整平土地、墾荒壘堰、填溝平嶺,盡力開拓土地,增加糧食產量。為了改變耕作條件,1966年建起北山水壩。1974年修河堰,擴展了土地,避免了洪水的危害。1976年至1979年挖掘北機井、南機井攔河截流,同時搬遷民房,修整河道,拓地50餘畝。1986年南山水庫建成。農田基本建設的一系列工程,使糧食產量劇增,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家家有了糧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富民政策,激發了村民的致富熱情。有文化的青年在各行各業開始富裕起來。老支部書記趙長順為了使大家都富起來,於1987年3月9日,從青島嶗山農科院引進了500棵寒露蜜桃桃苗。3月10日,第一棵桃苗植人中施家峪村的土地上,成了“中國蜜桃之鄉”的奠基禮。從此,為中施家峪村及鄰村村民開拓了一條致富之路。如今中施家峪村的寒露蜜桃種植已成規模。這條路的開拓是曲折的,也是艱難的。
人文自然
村南有一小墓群,曾出土過劍、戈、陶器等。劍、戈均是青銅器。史載春秋時期,齊魯曾在東北方8公里處的葫蘆崆多次交戰。村中有一條古道,自新泰境內翻過青石關,自西而東經清泉嶺村、中施家峪村、東施家峪村去寨子村。魯國的軍隊從這裡行軍或駐紮過,一些戰死的低級軍官和士兵被埋葬在這裡,說明這裡早有人煙,但已無可考證。因生活環境惡劣,明代人口稀少,山多地少的小山村只能養活幾十口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大發展,人口劇增,居住在平原地帶的人口眾多的家族紛紛到山區墾荒定居。到民國初年已達100多口人。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徐西堂 191年參加翟鎮區中隊,1942年犧牲於新泰
王成合 1942年參軍,1943年犧牲於沂源
李光興 1943年參加華東野戰軍,1948年犧牲於淮海戰役
陳占聖 1947年犧牲於新泰。
二、歷任村支書
1948年-1963年 陳占奎
1964年-1965年 王道富
1966年-1971年 陳建奎
1972年-1974年 陳洪春
1974年-1976年 陳振玉
1976年-1978年 陳振法
1978年-1984年 王成修
1984年-1994年 趙長順
1994年-1997年 王成德
1997年-2001年 趙長順
2002年- 徐加伍
三、歷任村主任
1948年1963年 陳洪春
1964年-1978年 王成訓
1978年1980年 王道學
1984年-1994年 王成德
1994年-1997年 王公學
1997年-2001年 王公明
2002年- 徐加伍(兼)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徐勤文 曾在湖北襄樊任解放軍某師師長
徐勤學 曾任重慶兵工廠廠長(團級)
陳振業 曾任山西省臨汾石油公司經理
陳修福 曾任明永縣委副書記
王成水 曾任沁水縣武裝部政委,已離休
陳洪傑 曾任解放軍某部團政委,已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