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意義
1.增高
化膿性細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手術創傷等。
2.減少
病毒性感染、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和放療後等。
正常值參考範圍
外周血中中性分葉粒細胞數比例應為0.50~0.70(50%~70%)。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又稱嗜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鹼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鹼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當病原體在局部引發感染時,它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對侵入的病原體發揮吞噬殺傷和清除作用。中性分葉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可分4 葉甚至於5-6葉以上,若5 葉者超過0.05時,又稱為中性粒細胞的核右移。是由於造血物質缺乏,使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或造血功能減退所致。
1.增高
化膿性細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手術創傷等。
2.減少
病毒性感染、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和放療後等。
外周血中中性分葉粒細胞數比例應為0.50~0.70(50%~70%)。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是血液在顯微鏡下各類細胞的數量,所用試劑有瑞氏-姬姆薩複合試劑或快速染液,若中性粒細胞增多,患者可能急性感染或中毒,若減少,可能有血液病。
概述 別名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的醫學檢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嗜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如比值減小(表示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或分葉在5葉以上的粒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
概述 別名 醫學檢查 測定原理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可分4 葉甚至於5-6葉以上,若5 葉者超過0.05時,又稱為中性粒細胞的核右移。是由於造血物質缺乏,使脫氧核糖...
正常值 臨床意義 注意事項 檢查過程 相關疾病英文名segmented neutrophil別名SN,嗜中性分葉核粒.../mm3)。化驗結果意義(1)中性粒細胞增多: ①急性感染: A.局部感染...(Felty)綜合徵等。 ⑧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細胞減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
英文名 別名 正常值 化驗結果意義 化驗取材中性粒細胞(英語:Neutrophil或Neutrophil granulocyte)是血液中血細胞成分之一。具有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胞質呈無...
描述 來源 結構 作用Gran,生物名詞,解釋為胞內富含溶酶體酶等殺菌物質,是血液中數量最多、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
百科名片 簡介 來源 結構特點 作用中性粒細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齡大於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於7...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
中性粒細胞功能 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