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歷史
應對通貨膨脹 中原各區發行國民政府在1928年北伐統一中國後,開始逐步實行貨幣改革政策。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取代銀元,並禁止白銀流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的金融政策導致通貨膨脹,法幣急劇貶值,各解放區發行的獨立鈔就應運而生。
1948年4月5日,為了迅速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支持解放戰爭,中原局和中原臨時政府在部分地區發行了中原解放區的本幣——中州農民銀行鈔票,簡稱中州鈔。這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解放區發行的最後一種鈔票,其發行量居各解放區第三。
根據當時的規定,中州鈔以中原各區全部公糧、公款、稅收及一切公營事業之財產為擔保,其流通區域包括河南省隴海路以南部分、安徽省津浦路以西部分、湖北省長江以北部分,且當時各友鄰解放區的獨立鈔,如冀南解放區的冀鈔、山東解放區的北海幣、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幣等,都暫準在中原解放區通用,其價格由銀行掛牌規定。
鈔票簡介
樹立良好信譽 民眾交口稱讚1948年6月1日,根據上級指示,洛陽正式成立“中州農民銀行洛陽市支行”,地址設在老城東大街。中州鈔於1948年6月2日在洛陽正式發行,當時發行的有2元、5元、10元(圖①)、20元(圖②)、50元、100元、200元等不同面值的中州鈔。
我們可以看到這張中州鈔(圖③),鈔面呈墨綠色,上端自右向左書寫發行銀行“中州農民銀行”,其兩側各有“壹百圓”字樣,鈔面中央一輛火車呼嘯而來,象徵新中國的事業蒸蒸日上,框線有“壹百”的中文紋飾,底端橫書貨幣發行時間。
據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蔡運章介紹,中州鈔在當時主要通過財政支出、收購物資、銀行貸款3個渠道投放市場,並迅速站穩腳跟,加上適當、有效地兌現,中州鈔在民眾中樹立了信譽。當時老百姓用順口溜的方式這樣稱讚:“中州鈔就是好,能兌現,信譽高,金圓券、法幣比不了。”
歷史意義
繁榮地方經濟 洛陽解放見證中州鈔發行後,大致經過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48年6月2日到1948年9月初,銀行按照200元中州鈔兌銀元1元的規定兌換本幣,並組織物資支持本幣,因此中州鈔的信譽良好,流通區域也不斷擴大,成為中原解放區市場上最主要的貨幣。
當時流通的4種貨幣比值是:銀元兌蔣幣1∶3350000,僅3個月蔣幣就貶值36倍之多;銀元兌冀鈔1∶8800;中州鈔兌蔣幣1∶210000。中州鈔發行後,市場上計算物價常用的15種商品除個別商品外,價格均有所下降,平均降幅為7.4%,可見中州鈔的發行大大穩定了市場,安定了民心。
第二階段是從1948年9月到12月底,這一階段由限兌到停兌,同時中原解放區禁止銀元出境或在市場流通,開展驅逐蔣幣的鬥爭,這是中州鈔在發行史上的重大轉折。由於中州鈔已經享有較高的信譽,所以停止兌現後,幣值基本保持穩定,成為本地區唯一流通的貨幣。
1949年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開始在洛陽流通,我市當時按3∶1的固定比值(中州鈔3元兌人民幣1元)逐步收回中州鈔,直到1949年10月,中州鈔才全部退出洛陽市場。雖然只有短暫的歷史,但中州鈔為中原解放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洛陽解放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