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鐘樓

中山鐘樓

如皋“中山鐘樓”既是辛亥革命的時代象徵,也是如皋人參與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既是多少代如皋人家喻戶曉的標誌性古建築,也是全國縣級城市(除中山市)絕無僅有的文化遺產。

簡介

舊照 舊照

如皋中山鐘樓是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一座建築,距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鐘樓的前身是譙樓。譙樓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位於如皋知縣衙門上方,用於瞭望敵情,防止倭寇入侵;下為譙門,可讓人車通行。知縣吳宗元在《如皋譙樓記》中寫道:“鐘鼓分明,則吾儕有沉酣昏惰,興居無節,政令不時者,將無發深省乎!”晨鐘暮鼓,確有作息有序之效能。

建設歷程

中山鐘樓 中山鐘樓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奉安,為緬懷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如皋各界集會,宣布由縣建設局、教育局投資建造“中山鐘樓”,選址定於明代縣衙譙樓原地改建,以示紀念。

如皋建中山亭、中山堂、奉安橋,將惠政路命名為中山路(後改稱新生路,又改稱廣福路,將原躍進路改稱中山路),並將譙樓改建為鐘樓,命名為“如皋中山鐘樓”。樓為單間五層,高度為16.2米,底層為通道(縣府大門,寬為3.36米,高為3.5米)。四層南向安裝大時鐘一座,向全城報時,五層(樓)懸掛大銅鐘一口,作報警之用。時任縣長錢佐伊在《中山鐘樓記》中引用孫中山先生遺訓:“人民平等,農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盡其事,各執其業,自此演進,不難致大同之世。”又寫道:“過斯樓聞鍾者,當如親聆總理之遺訓,孳孳日有趨焉!庶不負創建之用心歟!”

老如皋縣政府 老如皋縣政府

1949年如皋第二次解放後,如皋縣人民政府對中山鐘樓進行多次修繕,1956年重鑄了大銅鐘,白天敲打報時,晝夜報告火警,並向民眾告知火警方向:一響為東門,二響為南門,三響為西門,四響為北門,五響為城中心。如城愛國衛生運動中全民煙燻蚊蟲時,就是由鐘樓敲鐘發布命令的。

如皋中山鐘樓既是如皋人民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重要建築物,也是古城如皋的象徵,在百姓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1995年舊城改造,打通北門,延伸海陽北路時,中山鐘樓被拆除。記得拆除時,如城人民趕到鐘樓前,有闔家與鐘樓合影的,有拍攝中山鐘樓作為留念的,不少民眾揮淚為中山鐘樓送行。那令人感動的情景,猶如發生在昨天,令人難以忘懷。

重建工程

雖然中山鐘樓只有80多年的歷史,但是它的前身卻是明代如皋縣衙門譙樓,在《如皋縣重修譙樓記》中記載了如皋縣城居民 “俗樸鄙儉質,畏官法,不為誣訟,寧死饑寒,不為盜賊”、“鐘鼓分明,則吾儕有沉酣昏惰,興居無節,政令不時者,將無發深省乎?則斯樓之助於官理亦多矣!”以上種種都可見,中山鐘樓是如皋古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載體,從這個視角引申,重建鐘樓,有著古為今用,傳承文明的重大作用。

市委、市政府領導體察民情,尊重民意,早在1995年中山鐘樓被拆除時,時任市委書記的郁政同志就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將在如城重建如皋中山鐘樓的承諾;2005年,時任市政府市長的周鐵根同志又將重建如皋中山鐘樓作為當年為民辦的11件實事之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遺憾的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鐘樓重建這一實事並未辦成。

近十多年來,如皋眾多的有識之士,包括相當數量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如皋籍海外遊子,均紛紛建議,強烈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如城中山路與海陽路交叉點重建中山鐘樓。

重建中山鐘樓,這是如皋市民期盼已久的事。在徐正洪、浦文海、徐建平三位政協委員年初提交的一份題為《儘快恢復重建如皋“中山鐘樓”》的提案中,三位政協委員經過深入調研,對如皋中山鐘樓的“前世今生”進行了全面闡述。

目前中山鐘樓重建計畫已經獲批。重建中山鐘樓的條件完全具備。“等到設計方案出來,經過充分論證之後,中山鐘樓就可以破土重建了。”市住建局副局長冒國華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