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海南省海口市鐘樓]

鐘樓[海南省海口市鐘樓]

海口鐘樓位於長堤路,面向入海口,南面中山橫街與中山路相對,北臨海甸溪,依街傍水,景致十分幽雅,傍晚來往的船、客輪宿靠堤邊,夕陽殘照,波光粼粼,更添幾分姿色。海口鐘樓無論是在海口人民的心目,還是在海外瓊籍僑胞中的感受中都是海口的一大景。

建築特色

海口鐘樓是海口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撥款改建的,當年12月15日落成使用。它占地面積為25平方米,樓高28米,6層鋼筋混凝結構建築,外貌雄偉壯觀。大鐘設定在頂層,用上海555牌電子鐘,四邊鐘面由直徑2米塑膠塊構成,時針長0.53米,分針長1米,30分鐘報時一次,由擴音器從4個大喇叭播出電子音樂,音樂清晰、宏亮、悠揚。

海口鐘樓圖冊 海口鐘樓圖冊

歷史

海口鐘樓的歷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海口設立統管本島沿海十處的海關總口,國內沿海港口和東南亞各國來往商船日漸增多,鹹豐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廷闢為對外口岸,來往客商明顯增多,國民12年(1923年)海口海運發通商達,港口繁榮,商務活動鼎盛。但當時海口全部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計時設施,給交通、商務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海口鐘樓老照片圖冊 海口鐘樓老照片圖冊

民國17年(1928年)愛國商人周成梅先生髮動海外僑胞捐款集姿仿照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設計,於1929年在遙對入海口的長堤馬路碼頭,興建鐘樓以便統一全市時間。建成混合結構的大鐘樓,高五層,占地16平方米,牆體用紅磚砌築,白石灰勾縫。大鐘設定在五樓,四面安裝7塊厚2公分的大理石構成直徑2米的鐘面,鍾時刻在大理石上,並民嵌上鉛片塗以黑色,鐘面時針長0.96米,分針長1.6米,報時的音響由2個一大一小的生鐵鑄成的鳴鐘組成每、隔30分鐘報時一次。當時大鐘是靠一個轆轤卷上10多米的鋼絲繩,另一端吊上一個大鐵碗,利用生趣重量啟動行走的,吊砣從四樓垂落底層,歷時兩天,因此,每隔兩天必須轉動轤將吊砣卷上五樓,周而復始,時間較為準確。但這種落後的轆的操作記時方法,已不能適應海南辦經濟大特區形勢的需要,所以海口市人民政府在1987年,將舊鐘樓改建成具有現代特色的新鐘樓,採用了先進的電子鐘記時,以保證報時準確不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