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古長城

中山原稱鮮虞,是北方遊牧民族白狄別種,春秋時期越過太行山東進,多次與晉發生戰爭。春秋晚期,鮮虞轉移至唐縣,改稱中山,中山武公建都於顧(今定州)。公元前406年,中山為魏所滅。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復國,遷都於靈壽(今平山三汲村一帶),與趙、燕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最終於公元前296年趙所滅。
中山國長城遺址中山國長城遺址
 中山長城分布於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的淶源、唐縣、順平、曲陽四縣,總長約89公里。中山長城以主幹城牆為主體,另在一些險要的關口築城或築牆扼守;在城牆內側修築較大的城址為屯戍點,或在城牆附近駐兵防守,共同構成一道嚴密的防禦體系。
主幹城牆起自西北距唐縣周家堡8公里的順平縣神南鄉大黃峪村西北海拔約700多米的名為“大簸箕掌”的山峰半山腰處,沿山脊順勢而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蜓曲折于山脊和絕壁之上。由神北村向南,絕壁連綿,未築城牆,以山為險。在神北村南約6公里,長城又出現於大悲鄉西大悲村西北的西山嶺上,向南依地勢曲折前行,至富有村西的西水磨台,為一條匯入唐河的小支流隔斷,隨後又在富有村東山嶺上出現,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延伸至團結鄉境內,翻越兩座山峰後經大嶺後村北,再經李家溝村東北的險峻山峰轉而向南入齊各莊鄉界內,經柏山村西北絕壁,沿大碗嶺、黃坡山、喬爾坡,直插海拔747米的順平、唐縣交界的馬耳山北麓,轉而入唐縣界。順平界內總長約24公里。長城又在馬耳山西南麓唐縣一側半山腰出現,在峒巃鄉西峒巃村西北先為東—西走向,轉而成北—南走向,穿過一塊平坦的山間盆地,翻過盆地中間一座名為“葫蘆山”的突兀山峰,在西峒4村西、上赤城村東的山樑上蜿蜒曲折,總的走向是向西南延伸,進入白合鄉上莊村北,順山坡而下,為公路、村莊所隔斷。長城又在上莊村南偏西的山樑上出現,大致呈北—南走向,在上莊村南約235公里的山樑上呈“曲尺”狀蜿蜒,又向西南延伸到大洋鄉萬里村北山樑上,呈東—西向延至山南莊北梁後向西南延伸,到達西大洋村東山坡上,為西大洋水庫所隔斷,據當地農民講長城已為水庫所淹沒。長城在西大洋水庫南岸雹水鄉鳳山莊村西山坡上出現,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山脊前行,在鳳山莊村西南約135公里處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南,終止於鳳山莊村南的懸崖之上;一支沿西南坡而下,向北沿灌城鄉坡上村、南屯村東山樑延伸,到水庫南岸山坡上又為水庫所隔斷,據當地農民講長城向西北方向延至灌城(已為水庫淹沒)。由灌城以西、以北經調查未見長城遺蹟,灌城應是主幹城牆的終點。唐縣界內長城總長約44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