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長城分布於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的淶源、唐縣、順平、曲陽四縣,總長約89公里。中山長城以主幹城牆為主體,另在一些險要的關口築城或築牆扼守;在城牆內側修築較大的城址為屯戍點,或在城牆附近駐兵防守,共同構成一道嚴密的防禦體系。
主幹城牆起自西北距唐縣周家堡8公里的順平縣神南鄉大黃峪村西北海拔約700多米的名為“大簸箕掌”的山峰半山腰處,沿山脊順勢而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蜓曲折于山脊和絕壁之上。由神北村向南,絕壁連綿,未築城牆,以山為險。在神北村南約6公里,長城又出現於大悲鄉西大悲村西北的西山嶺上,向南依地勢曲折前行,至富有村西的西水磨台,為一條匯入唐河的小支流隔斷,隨後又在富有村東山嶺上出現,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延伸至團結鄉境內,翻越兩座山峰後經大嶺後村北,再經李家溝村東北的險峻山峰轉而向南入齊各莊鄉界內,經柏山村西北絕壁,沿大碗嶺、黃坡山、喬爾坡,直插海拔747米的順平、唐縣交界的馬耳山北麓,轉而入唐縣界。順平界內總長約24公里。長城又在馬耳山西南麓唐縣一側半山腰出現,在峒巃鄉西峒巃村西北先為東—西走向,轉而成北—南走向,穿過一塊平坦的山間盆地,翻過盆地中間一座名為“葫蘆山”的突兀山峰,在西峒4村西、上赤城村東的山樑上蜿蜒曲折,總的走向是向西南延伸,進入白合鄉上莊村北,順山坡而下,為公路、村莊所隔斷。長城又在上莊村南偏西的山樑上出現,大致呈北—南走向,在上莊村南約235公里的山樑上呈“曲尺”狀蜿蜒,又向西南延伸到大洋鄉萬里村北山樑上,呈東—西向延至山南莊北梁後向西南延伸,到達西大洋村東山坡上,為西大洋水庫所隔斷,據當地農民講長城已為水庫所淹沒。長城在西大洋水庫南岸雹水鄉鳳山莊村西山坡上出現,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山脊前行,在鳳山莊村西南約135公里處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南,終止於鳳山莊村南的懸崖之上;一支沿西南坡而下,向北沿灌城鄉坡上村、南屯村東山樑延伸,到水庫南岸山坡上又為水庫所隔斷,據當地農民講長城向西北方向延至灌城(已為水庫淹沒)。由灌城以西、以北經調查未見長城遺蹟,灌城應是主幹城牆的終點。唐縣界內長城總長約44公里。
相關詞條
-
中山國[戰國時期諸侯國]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
歷史沿革 疆域 經濟 文化 遺址 -
古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
簡介 趙長城 歷史背景 歷史傳說 -
長城[中國古代軍事工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建築方法 建築結構 長度 -
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建築方法 建築結構 長度 -
中山國[中山國都城遺址]
中山國,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於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於顧(今...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考古研究 -
長城贊
長城贊是由羅哲文創作的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讚美長城的長聯,是對聯中的珍品。 全聯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意境開闊;內容博大,意義深遠;是對聯中的精品...
對聯正文 對聯翻譯 思想感悟 作者簡介 長城介紹 -
古長城遺址
當人們提起長城,就會想到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然而在錫林郭勒盟境內,也有綿延逶迤的古長城,只是沒有萬里長城那樣出名罷了。
邯鄲趙長城 錫林古長城 昌平古長城 -
燕長城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
概述 史記張儀列傳 地理位置 遼寧省境內 內蒙古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