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平村
中安平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古城鎮。道路四通八達,運輸極為方便。土壤肥沃,林茂糧豐,人稱“金圪窩”。
基本信息
中安平村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古城鎮中安平村中安平村位於姑射山下,自古為商賈要道。古時候,從豁都峪出山的鄉寧、吉縣、大寧等地客商到汾城、絳州、曲沃,有一條車馬大道經過中安平村。山裡的煤炭和山貨向東或向南運發,山下的各種商品往西北傳送,都要經過此地。從中安平轉西南進入三官峪過關王廟,又有另一條路可到鄉寧、吉縣的黃河碼頭,溝通黃河兩岸商賈運輸。從中安平向正東過古城鎮,又可到史村、臨汾。道路四通八達,運輸極為方便。而且這裡的耕地用豁都峪和三官峪的洪水澆灌,土壤肥沃,林茂糧豐,人稱“金圪窩”。600年前梁氏家族定居此地,逐步走上了亦農亦商、百業俱興的路子。明朝初期,頗有眼光的永和縣商人梁政,經常到絳州做生意,路經此地,看準了中安平這塊風水寶地,就帶領六個兒子遷到這裡落戶,建房置地,經商發展。到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梁尚義主持家政時,梁家已成遠近聞名的大富戶。據梁家牌坊碑文記載:“始祖於大明正統年間,賑濟窮乏,輸米千石。此義士仁人之舉,忠君愛民之心,有司奏聞,聖上賜封尚義官戴榮身。”可見梁家當時富裕程度已非同一般。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中安平梁姓已增加到五六十戶之多。街道兩旁建起了店鋪,過往商客絡繹不絕。青磚筒瓦四合院建起十餘座,新鑿和重修水井三眼(當地水井約50米深)。據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井泉龍王碑記載:修井募捐人共30戶,全是梁姓,對照梁家家譜,分別是梁門第五世和第六世。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和大地震的破壞,梁家的商業曾一度衰落。康熙以後,政局穩定,國泰民安。梁家先祖抓住這一機遇,迅速復興商業。各家商鋪由內到外,由近至遠,由小及大,迅速發展。僅村內就設有商號店鋪20多家。每逢集日,車水馬龍,行人擁擠。據字契和梁桂年娶親收禮賬簿記載:時村內商號有魁榮號、合心號(掛麵鋪)、天成號(綢緞)、魁利祥(錢鋪)、玉泉醋房、鐵店、銀樓、磨坊、染坊、豆腐坊、饃鋪、油食鋪、飯店、車馬店、雜貨鋪、釘掌鋪、炭園、木廠等。尤其以煉鐵、煤炭和飲食業為多。如今人們仍稱梁士旺家為“鐵店裡”、梁遂順一塊地為“染坊地”,村北有30多畝地叫“車園地”(炭園)。梁逢治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創建的魁利祥錢鋪,現在仍完好可見。梁家在發展商業的同時,繼續擴大土地經營。根據梁有勝保存的地契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年),安侯里一甲(東侯村)盧娟將自己村南上等好地5.3畝,立契出賣給西姚里二甲(中安平)梁家為業。隨著梁家商業的發展,經營逐步延伸到了陝西、寧夏、內蒙古和北京等地。據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安平關帝廟石碑記載:建廟施銀的商號達56家,梁姓施銀戶達129戶,比現在的梁姓戶數還多20戶。這些商號有內地商號,也有外地商號,涉及面廣,聯繫面大。道光年間,梁姓家族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外經商,很多人落戶在外,本村家譜幾無後人。直至清末和民國年間,村內仍有不少人從寧夏、內蒙購回馬匹和皮革銷售。梁家在各地商號中多數是股東和掌柜,也有學徒和夥計。如梁家六支十世梁瑞,乾隆年間投資430兩銀子在北口外黃姑屯創辦和順號商鋪,到道光年間發展為東和順和西和順兩處商鋪,後由兒子梁永順經營。第二支第十一世梁岱,在寧夏陽馬途川、白虎溝,投資創辦隆茂號斗行,在內蒙古哈拉朝魁升號、隆盛號也有股銀。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兒子梁慶豐、梁慶余繼承時,他家在這些商號的股銀都在百兩以上,另外還有倉房、馬房、場院房20餘間(繼承分家字據現由梁滿堂保存)。第三支十一世梁鈞,在熱河省和陝西宜川都有生意。第四支十一世梁逢天、梁逢地,在銀川經商;十二世梁必忠、梁必信在寧夏做生意;十三世梁景福在北京經商,梁景福的兒子梁子文在古城鎮界兒里創辦德盛號商鋪。另一支十三世梁丙午在北京開當鋪,直到光緒年間列強入侵時其後人梁煥光才停業返鄉。誠信經營是梁家務商的宗旨。許多商號都以德字命名,如德順號(在古城)、德盛號、德隆號、德茂號(在內蒙古)、寶德號等,反映了他們當時所追求、遵循的職業道德,即重德育人,講信譽、講禮義。許多合夥生意在分手時,分單上將內外債務都寫得清清楚楚。例如梁慶豐、梁慶余分商號時,分單上就註明欠堂叔梁煥堂銀二兩,借欠外賬各有分單。特別是梁必明、梁必強、梁必忠、梁必信分家單上,將父親在世時所欠外債都明確分列在分單上,由兒子負責歸還,表現了他們的責任感和誠信度。梁家的商業發展之所以經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注重人才培養。按祖宗傳下來的慣例,家族中很多人把子女從小就送到商號當學徒,幾年不許回家。像梁金榮父親梁瑞祥幼時就到虞鄉鎮當學徒,30歲便當了掌柜,人稱梁掌柜。此人機智靈活,善於交際,經營有方,生意做得興旺發達。與此同時,他們也相當注重教育。梁家祠堂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安平村的學堂,是育人重地,曾培養出許多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安平村的青少年還在這個祠堂讀書。另據關帝廟石碑記載:道光年間的貢生有梁一勤;生員有梁燦廷、梁日芝。梁家有不少人文化素養相當高。清代道光時的梁逢源,鹹豐時的梁霞,同治時的梁天賜,民國時的梁德昌、梁建斗,其書法功底都相當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