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三堆石建立鄉蘇維埃政權。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在觀音寺建立鄉蘇維埃政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分屬王渡鄉、元壩鄉(聯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元中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閬中縣土埡鄉部分村劃歸蒼溪縣三堆石、觀音寺,以原中心場和土埡鄉各取一字名中土場,中土鄉以此得名。
新中國時期
1951年成立中土鄉人民政府。
1958年,中土鄉改為中土人民公社。
1984年恢復為中土鄉。
1992年10月,撤消中土鄉,併入元壩鎮,設中土辦事處。
1994年10月恢復中土鄉。
2014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中土鄉撤鄉設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中土鎮行政區域劃分為1個社區、12個行政村,即福興社區、裕華村、元寶村、大坪村、橋溝村、板廟村、罐山村、麻溪浩村、人和村、白溪村、五馬村、三岔溝村、裕興村, 共84個村民小組(居民小組)。 鎮政府駐福興社區河東麻溪浩。
村社區 | 面積 | 村民小組 | 村/居委會駐地 | 距鎮駐地距離 |
福興社區 | 資料暫缺 | |||
裕華村 | 2.5平方公里 | 6個 | 裕華村二組 | 1公里 |
元寶村 | 2.4平方公里 | 4個 | 元寶村二組 | 3公里 |
大坪村 | 2.5平方公里 | 6個 | 大坪村四組 | 4公里 |
橋溝村 | 2.2平方公里 | 6個 | 橋溝村四組 | 8公里 |
板廟村 | 2.35平方公里 | 8個 | 板廟村六組 | 6公里 |
罐山村 | 3.56平方公里 | 12個 | 罐山村三組 | 5公里 |
麻溪浩村 | 2.2平方公里 | 8個 | 麻溪浩村二組 | 暫略暫缺 |
人和村 | 2.7平方公里 | 6個 | 人和村二組 | 2公里 |
白溪村 | 3.67平方公里 | 8個 | 白溪村一組 | 7公里 |
五馬村 | 1.8平方公里 | 4個 | 五馬村二組 | 4公里 |
三岔溝村 | 2.7平方公里 | 8個 | 三岔溝村五組 | 3公里 |
裕興村 | 1.7平方公里 | 8個 | 裕興村七組 | 2公里 |
註:各村(社區)村幹部人數均為3人,板廟村組幹部為9人,其餘各村(社區)組幹部人數和村民小組個數等同。參考資料截止2011年。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土鎮位於四川省北部,蒼溪縣東部,鎮駐地距縣城25公里,介於北緯31°37′至32°10′、東經105°43′至106°28′之間,鎮境東連閬中市老觀鎮、方山鄉,南鄰雲峰鎮王渡社區,西接元壩鎮店子辦事處(原店子鄉),北界元壩鎮,幅員面積34.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中土鎮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屬深丘地貌,土壤為黃、紅、紫泥土,整個地勢東、西較高,中部低,山頂較為平坦,溝谷開闊,東河沿岸多河漫階地,一般海拔400至650米,最高海拔白溪村范家山708.4米,最低海拔人和村蔡家河368米。中土場海拔385米。
氣候
中土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3"C,一月平均氣溫9.2℃,七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4.2℃ 。晝夜溫差7℃。年無霜期280至3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880毫米。多夏、伏旱和秋澇。
水文
嘉陵江支流東河(又名宋江)由北向南流經中土鎮全境,梨苑電站庫區水域面積1.1萬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中土鎮有耕地面積605.2公頃,其中田374.5公頃,地230.7公頃。
油氣資源
截至2014年,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194億立方米,氣藏平均埋深約6700米,具有超深、高溫、高含硫、多壓力系統、氣水關係複雜等特點,是世界上罕見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氣田,也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氣田之一。
森林資源
截至2011年,中土鎮森林覆蓋率達49.2%。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中土鎮總人口10553人,其中男5401人,女5152人;家庭戶戶數2993戶,家庭戶總人口總10479人,其中男5365人,女5114人;0-14歲總1977人,其中男1032人,女945人;15-64歲總7829人,其中男4041人,女3788人;65歲及以上總747人,其中男328人,女419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0239人。
2011年末,中土鎮共有3125戶,總人口10107人,其中農業戶2885戶,農業人口9576人。
行政村名稱 | 農業戶數 | 農業人口 | 總戶數 | 總人口 |
裕華村 | 247 | 857 | 273 | 925 |
元寶村 | 152 | 520 | 165 | 540 |
大坪村 | 210 | 711 | 236 | 789 |
橋溝村 | 191 | 598 | 213 | 632 |
板廟村 | 240 | 740 | 267 | 821 |
罐山村 | 311 | 1028 | 326 | 1040 |
麻溪村 | 247 | 815 | 298 | 1052 |
仁和村 | 231 | 806 | 241 | 825 |
白溪村 | 294 | 984 | 305 | 987 |
五馬村 | 167 | 519 | 179 | 519 |
三岔村 | 267 | 891 | 279 | 932 |
裕興村 | 328 | 1107 | 343 | 1045 |
合計 | 2885 | 9576 | 3125 | 10107 |
民族
中土鎮屬漢族聚居區,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
經濟
綜述
2011年,中土鎮農業產值39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76元,工業總產值158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萬元,財稅收入實現48.1萬元。
第一產業
中土鎮以農業經濟結構為主,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菁、油菜、花生、大豆。多種經營有生豬、獼猴桃、雪梨、柑桔、脆香甜柚,盛產慈竹、竹器等。
截至2008年,有農業生產銷售協會4個,即中土鄉生豬養殖協會、中土鄉水產養殖協會、中土鄉獼猴桃種植協會、中土鄉優質糧油生產協會,協會管理人員20人;參與協會農戶共1800戶;協會擁有固定資產共12萬元,流動資產100餘萬元。協會2007年實現收入1100萬元。
2011年,中土鎮農業產值達到3955萬元,同2010年比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76元,同2010年比增長12%;糧食產量達到6157噸,油料產量1338噸,水果產量達到4207.5噸。
第二產業
2011年,中土鎮工業總產值1580萬元。2011年8月29日,中石化元壩氣田天然氣淨化廠在大坪村開工建設, 2014年12月10日試產,12月25日正式投產,一期建成17億立方米淨化氣產能,年處理酸性氣能力40億方,年產淨化氣能力34億立方米,年產硫磺能力約30萬噸,總硫回收率達99.8%以上。
第三產業
2011年,中土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萬元。財稅收入實現48.1萬元,完成消赤減債14.7萬元。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中土鎮有民間歌謠,其風格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人們除了將歌謠作為表情達意,用以助興、減輕勞累的載體,尤以山歌最為民眾喜愛。中土鎮鄉歌以五聲音節為主,歌詞多為四句,聲腔高亢、嘹亮、剛健、樸實,內容廣泛,是當地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要代表。 中土鎮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土牛燈”。
教育
截至2011年末,中土鎮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即蒼溪縣中土鄉國小校,位於麻溪村 。該校有蒼溪縣中土鄉國小校罐山村教學點、蒼溪縣中土鄉國小校玉興村教學點2個國小教學點。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中土鎮有衛生院1所,即蒼溪縣中土鎮衛生院,村村建有醫療點。
廣播電視
截至2011年末,中土鎮廣播入戶率達100%,電視覆蓋率達100%。
市政
截至2008年,中土鎮有街道2條,居民飲用自來水,戶戶通電。場鎮建成區面積15公頃。場鎮公共服務有信用社、動物防疫檢疫站和派出所等服務網點。
水利事業
截至2008年,建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2座,山坪塘132處,電灌站4 處,抗旱池144口,總蓄、引、提水量411萬立米,有效灌面474公頃。
中土梨苑電站:2005年中土鎮配合蒼溪縣人民政府引進浙江吳順才等9人投資8000萬元修建了中土梨苑電站,2006年5月建成投入運營,全鎮形成寬350米、長10公里的水域,水域面積1.1萬畝,具有豐富的水上旅遊資源。
山岔溝水庫:屬小(一)型水庫,位於三岔村,壩高42.5米,總庫容122萬立方米,設計灌面160公頃,可灌中土鎮2村7個組,元壩鎮2村16個組。養魚水面6.73公頃。始建於1974年,1979年竣工,壩頂海拔469.2米,常年庫容27.1萬立方米。
韓家灣水庫:屬小(一)型水庫,位於罐山村,壩高28米,總庫容116萬立方米,設計灌 面2600畝,灌溉中土鎮3村13個組。養魚水面7.33公頃。始建於1974年,1979年竣工,壩頂海拔436.0米,興利庫容51.1萬立方米,常年庫容47.6萬立方米。
交通運輸
公路
截至2008年,中土鎮公路總長98公里,村、組均通公路。
2011年硬化村道公路16.8公里,改造村組機耕道28公里,鄉村道路保暢25公里。轄區內無交通死角,晴雨可通車。投資2060萬元建設了中土大橋。
水路
截至2011年,東河水運12.8千米,可聯通中土鎮6個行政村,25個村民小組。
文物古蹟
中土鎮有地面文物資源點4處,分別是三堆石紅軍戰鬥遺址,罐山村雙座拱山石墓,園山樑娘娘洞石窟寺和中土觀音寺,其中中土觀音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8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7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多平方米,是川東北片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觀音寺
該寺廟為蒼溪縣境內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建築群,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重建,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的麻溪浩對岸東河西濱, 與中土場隔河相望,占地面積10畝,原有山門、萬年台、鐘鼓樓、觀音殿、大佛殿(後殿),均在一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兩側為偏殿和廂房,建築群前後三層四合院, 大小房屋60間。殿內有泥塑如來佛、觀音、水旱十八羅漢、文昌、靈官、牛王等神像。周圍樹木參差。鐘鼓樓與兩側佛殿為全寺之主體建築。鐘鼓樓為3重檐歇山式屋頂。
民國十一年(1922年)該寺有常產300背,和尚10餘人。後將偏殿改作糧庫。1950年神像全毀,改作糧管所(點、站)。該寺戲樓及其兩側一樓一底木結構房屋曾為中土人民公社公用房屋。1983年4月8日被蒼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9月24日,廣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土鄉政府與糧管所相繼搬出; 2007年6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