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H-5轟炸機是中國哈爾濱飛機公司參照前蘇聯的IL-28轟機改進設計並試製生產的一種亞音速輕型轟炸機,可在各種複雜的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戰術轟炸及攻擊任務。
基本介紹
中國空軍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發動的解放一江山的三軍聯合戰役中使用了Tu-2和IL-28轟炸機,成功地掩護了登入部隊作戰,有力打擊了敵人的環島防禦工事和守軍艦隻。此事令軍方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並開始歸劃國產第一代轟炸機。
解放軍曾打算獲取蘇聯授權組裝生產IL-28,但在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後,只好通過局部改進IL-28的設計,當時哈爾濱飛機廠在維修護理蘇式轟炸機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相當的技術經驗。所以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廠自行仿製生產,代號為轟-5。
生產研製
H-5轟炸機於1963年1月開始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廠試飛成功。1967年4月,轟-5進入量產,隨後裝備部隊。1984年停產。採用了兩台渦噴-5甲型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殲-5使用的渦噴-5的改型,單台推力26.46千牛。蘇聯空軍的IL-28最初使用BK-1A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也是26.46千牛。蘇空軍還在IL-28機身兩側加裝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飛推力,轟-5未見安裝相關設備。
主要設備包括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設備等。炸彈艙在機身中部,正常載彈量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機頭一門固定航炮,機尾炮塔有兩門活動航炮。轟-5在IL-28的基礎上更改量達40%。
主要更改是:將蘇聯原機兩半扣合的結構改為普通結構,減重110千克;機載設備則儘量與當時同期仿製的新型轟-6轟炸機通用,如採用轟-6的尾炮塔,引起了機尾結構的一些變化。經過這些修改,轟-5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達探測距離加大,新瞄準具擴大了瞄準角和觀測角,轟炸精度和敵我識別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統電氣操縱隨動性好,備彈量增加,射速大、射程遠。
組成部分
轟-5機組包括3名乘員,領航員艙在機頭,駕駛員在其身後氣泡形駕駛艙內。機尾有與前方不連通的通信射擊員艙。炸彈艙內攜帶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彈。轟-5未見有裝載核武器,可能與當時中國尚無法研製小型核武器有關。翼下還有8個掛架,可掛火箭彈或炸彈。機頭機尾各裝兩門23毫米機炮,總備彈量為650發。
轟-5基型衍生出了轟-5甲,加大了航程,減小了起降滑跑距離。還有魚雷轟炸機、核彈投放機、轟教-5教練機、轟偵-5光學攝影偵察型、轟電-5偵察、電子對抗機等機型。其中轟偵-5航程大於基型。
適用範圍
H-5轟炸機在中國裝備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海軍內使用的是轟-5魚雷型,主要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可外掛魚雷和副油箱。轟-5魚雷型裝備了普通直航魚雷和“魚-2”空投火箭動力魚雷。其中“魚-2”魚雷是蘇聯PAT-52魚雷的仿製品,60年前已開始試製,直至71年正式裝備部隊,命名“空艦-1”,後規範命名為“魚-2”。該魚雷投放後在減速傘作用下緩慢入水,隨後啟動火箭發動機,速度高達60到70節。
雖然“魚-2”射程僅有5000米,但是由於速度高,艦艇基本上無法躲避。在最初的規劃中,曾計畫生產2000條該型魚雷,後隨著時間推移,投擲火箭魚雷的轟-5面對的防空火力越來越強,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彈。且“魚-2”沒有制導能力,命中率低。為此1976年海軍希望“魚-2”能由突防能力更強的強-5發射。隨後的試驗不太成功,1986年後海軍停止訂貨,直至停產只生產了200餘條實戰型“魚-2”。
基本數據
翼展:21.45米
機長: 16.77米
機高: 6.2米
機翼面積: 60.8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 21200千克
空重: 1289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840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 902千米/時
巡航速度 :696公里/小時(高度5000米)/559公里/小時(高度10000米),
實用升限: 12500米
航程: 2400千米
機內載油量: 3800千克
武器裝備:三門 23毫米機炮,最大載彈量 3000千克
主要機載設備: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設備等
動力裝置:兩台WP-5甲型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26.48千牛(27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