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

《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由崔樂泉、楊向東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三卷,每卷作者又依據各個時代體育思想發展的特色擬定編寫提綱。

圖書信息

作 者:崔樂泉,楊向東
出 版 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192674
出版時間:2008-07-01
版 次:1
頁 數:32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體育/運動 > 體育理論與教學

編輯推薦

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根據中國古代體育、中國近代體育和中國現代體育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體育思想的不同特徵,採用了與每一歷史階段發展特點相適應的編寫體例,由此來展示整箇中國體育思想發展的脈絡。這既有益於讀者從整體上了解中國體育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同時又有利於讀者了解不同歷史階段的體育思想的特點和概況。

內容簡介

《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的立項是在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的倡議下確定的。在《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的編撰過程中,蔣先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性意見。
《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的撰寫歷時兩年,此間,各卷作者通力協作,在共同商定全書宗旨、結構的基礎上,每卷作者又依據各個時代體育思想發展的特色擬定編寫提綱。全書共分三卷,中國體育思想史古代卷由南開大學楊向東教授和張雪梅副教授撰寫,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由蘇州大學羅時銘教授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崔樂泉研究員撰寫,中國體育思想史現代卷由魯東大學傅硯農教授,杭州師範的大學曹守和教授、趙玉梅教授和福建警察學院蘇肖晴教授撰寫。崔樂泉和楊向東為《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總主編。各卷作者初稿完成後,由崔樂泉對全部書稿體例進行了統編,並編配了全書的插圖,崔樂泉和楊向東撰寫了前言。在《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的寫作過程中,各位作者備歷辛勞,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敦促勉勵,集各方面之功方使這部較大型的著作面世。值此殺青付梓之際,對所有關心和愛護我們的友人致以衷心的感謝。

作者簡介

崔樂泉,1959年出生,山東桓台人。教育學博士。現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學術部主任、研究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中國體育史學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文化學、奧林匹克文化和民族體育學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個人專著20餘部,主編和參與編著30餘部。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50餘篇。

目錄

引論
第一編 晚清時期的體育思想(1840-1911年)
第一章 強兵、禦侮體育思想
第一節 別樹一幟改弦更張:曾國藩的體育思想
一、曾國藩的養生體育思想
二、曾國藩的練武體育思想
第二節 師其所能奪其所恃:李鴻章的體育思想
一、李鴻章的養生體育思想
二、李鴻章的軍事體育思想
三、李鴻章的體育教育思想
第三節 既重海防也重塞防:左宗棠的體育思想
一、左宗棠養生體育思想
二、左宗棠軍事體育思想
第四節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的體育思想
一、張之洞的體育教育思想
二、張之洞的軍事體育思想
第五節 太平天國領袖的強兵、禦侮體育思想
一、亦軍亦教 亦兵亦農:洪秀全的體育思想
二、新天新地 新人新世界:洪仁玕的體育思想
第二章 強種強國體育思想
第一節 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體育思想
一、德教智教體教:康有為的體育思想
二、鼓民力 開民智 新民德:嚴復的體育思想
三、倡導三育並重:梁啓超的體育思想
第二節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體育思想
一、強種保國 強民自衛:孫中山的體育思想
二、不習兵操 無以強身有為:黃興的體育思想
三、身體運動多健壯:秋瑾的體育思想
第三節 強種強國體育思想對近代中國體育發展的影響
一、婦女體育的興起
二、學校體育的確立
第二編 中華民國時期的體育思想(1912-1949年)
第三章 軍國民體育思想
第一節 筋骨也用以自衛:蔡元培的體育思想
一、軍國民體育思想
二、三育並重的體育思想
三、運動會具有獨到的教育作用
第二節 不武者不足以為國民:范源濂的體育思想
第三節 強國之道體育為先:徐一凍的體育思想
一、把體育與救國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
二、提出對體育的改良
三、對軍國民體育思潮的反思
第四節 軍國民體育思想對近代體育發展的影響
一、軍國民體育思想對學校體育發展的影響
二、軍國民體育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和改造
第四章 民主與科學體育思想
第一節 共產黨人的早期體育思想
一、德智皆寄於體:青年毛澤東的體育思想
二、獸性主義:陳獨秀的體育思想
三、保學生健康:惲代英的體育思想
四、造就完全之人格:楊賢江的體育思想
第二節 中國早期體育領袖人物的體育思想
一、強我種族 體育為先:張伯苓的體育思想
二、體育興 則國必興:王正廷的體育思想
第五章 實用主義體育思想
第一節 培養健全之國民:張謇的體育思想
一、“三育並重”的目的在於培養“健全之國民”
二、普及學校體育是培養人才的前提
三、倡導國民體育鍛鍊
四、張謇體育思想的意義及其影響
……
第六章 自然體育思想
第七章 國粹主義體育思想
第八章 民族體育思想
第九章 劉長春和李惠堂的體育思想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前言

2008年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這是國家大事、民族盛事,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這樣一件牽動十三億人民民眾的事情,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麼?而擁有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東方文化古國,又能給誕生於西方文明的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什麼影響?國際奧委會在考察北京舉辦奧運會條件的評估報告中寫道: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將會給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獨一無二的遺產。這獨一無二的遺產是什麼?除了物質遺產外,精神文化遺產從一定意義上說更重要,更具永久、深遠意義。
奧運會是一個全世界矚目的巨大舞台,如何通過奧運會的舞台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感知中國,這是一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今天,我們看到了這“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中的一份成果——《中國體育思想史》三卷本出版了!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的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同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通過舉辦奧運會,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體育文化,進而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吸收中華文明的營養,使奧林匹克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過程中更具普遍性,更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應當是北京奧運會留下的最可寶貴的遺產之一。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三方面的支撐體系:一是思想體系;二是組織體系;三是活動(運動)體系。奧林匹克運動的靈魂是它的思想體系。在這方面,我們既承認它的核心價值觀具有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的意義,同時作為東方文明的典型和代表——我們中華文明如何融入其中,豐富和完善其發展,也是我們作為人類大家庭中一員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的體育文化,與西方的體育歷史相比,在數千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自成體系,有著自身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文化內涵。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強兵、禦侮體育思想
外國資本主義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中國處於3000年來一大巨變的關鍵時刻。猶如《共產黨宣言》所說: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價格低廉的商品成為“摧毀一切萬里長城”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而這時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還未發展到工場手工業階段,亦未正式出現推行資產階級文明的資產者,歷史只好迫使洋務派繼承和發展魏源等人倡導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並在救亡圖存的名義下走上了洋務發展道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一批洋務領袖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對體育的認識和討論。
第一節 別樹一幟改弦更張:曾國藩的體育思想
辛亥革命前的100年,即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湘鄉市高楣山下的一個地主家庭里,誕生了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嘉慶時期的清王朝,已經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軍備廢弛,財政空虛。封建落後的地主、官僚利用他們的政治、經濟特權,大肆兼併土地,盤剝農民,使眾多的家庭妻離子散、流離失所,人民民眾的生活更加惡化,階級鬥爭也日益尖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