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

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基本信息

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
作者:史博公 (作者)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2月1日)
平裝: 38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5703072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是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由《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作者首倡於2002年。其創新價值與學術目標在於:努力把有關中國電影的“民族化”追求以及“民族風格”的探索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落到實處,並力圖直接服務子當下電影創作。該學科的創建,對於中國電影理論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是作者歷時近十年的心血之作,系統闡釋了“中國電影民俗學”的體系和內容,深入探討了將“民俗元素”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途徑和方法,進而揭示了把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有機、恰當地運用到電影創作當中,正是中國電影確立民族特色、彰顯民族風範之肯綮所在。《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理論和實踐並重、電影與民俗互動、現實同歷史呼應,文字流暢優雅,內容深入淺出,對我國電影科研與創作的發展均極具理論價值。

媒體推薦

民俗於電影中凸顯,各有其歷史與現實的脈絡。可為空間、可為造型、可為寓意、可為奇觀、可為歷史的依託,乃至異域風情的架構或想像……於是,電影之民俗便有了多元的文化意味。此書日《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屬電影理論的旁支側脈.也是跨學科研究的有益嘗試。
——北京大學 戴錦華

作者簡介

史博公,史學碩士、文學博士;中國電影家協會、民俗學會會員,曾任CCTV編導、《當代電影》責編,現供職於中國傳媒大學。曾在多部紀錄片、影視劇中擔任導演、編劇或攝影。作品有《神探三人秀》《甲午故地行》《長路當歌》《多情的夏天》《峭壁情緣》等研究領域包括電影民俗學、電影社會學、喜劇電影史、中國抗戰電影史等。主要著作有《民國喜劇電影史》《新中國喜劇電影史(1949-1978)》《新時期喜劇電影史(1979~2011)》《港台喜劇電影史》《華語喜劇電影史》《中國電影民俗學導論》《中國抗戰電影史》《中國電影社會學》,以及《博公詩箋》等;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長篇論文《一種題材·別樣風采——抗戰電影述評(1932~2005)》曾被評為“優秀科研成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建構中國電影民俗學
第二章 傳統武術與電影
第一節 傳統武術的起源與流脈
第二節 武術類影片的流變狀況
第三節 武術於電影的綜合價值
第三章 傳統戲曲與電影
第一節 民俗文化中的戲曲家族
第二節 戲曲與中國電影的開創
第三節 戲曲與電影的互動共榮
第四章 傳統飲食與電影
第一節 傳統飲食文化源流及禮儀概覽
第二節 飲食文化在電影中的套用範式
第三節 《飲食男女》:來自寶島的盛宴
第五章 五行八作與電影
第一節 民俗傳統中的五行八作
第二節 五行八作與電影創作
第三節 《菊豆》與《紅高梁》
第六章 方言文化與電影
第一節 語言·方言·方言文化
第二節 方言電影的創作與客群
第三節 個案分析:《鬼子來了》
附錄1 關於“中國電影民俗學”的爭鳴
附錄2 中國電影學發展概況
附錄3 民俗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