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滿清時期
於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1873年-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由於漢字由許多部首組成,結構複雜,字型繁多,一個字一個"面孔",拍電報不直接用電碼來表示。因此,採用由四個阿拉伯數字代表一個漢字的方法,簡稱"四碼電報",中國漢字多大6萬字,常用的漢字只有一萬個,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來表示("四碼電報"的來歷)。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S·A·Viguer)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名為《電報新書》。後由我國的鄭觀應將其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這是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本1873年-中國人最早研製的電報機1873年,華僑商人王承榮從法國回國後,與福州的王斌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報機,並呈請政府自辦電報。清政府拒不採納。1875年-中國最早的電報學堂福建巡撫丁日昌積極倡導創辦電報。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1877年-中國第一條自建的電報線路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利用去台灣視事的機會提出設立台灣電報局,擬定了修建電報線路的方案,並派電報學堂學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先由旗後(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負責工程的是武官沈國光。於1877年8月開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線長95華里。這是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篇章。879年-中國大陸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電報線路1879年(清朝光緒5年),國內外戰事頻起,沙皇俄國乘機強占我國伊犁,並派軍艦竄入我國領海。清朝政府為了溝通軍情,派李鴻章多次與在我國開設電報局的丹麥大北電報公司交涉,由中國出錢,委託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從天津兵工廠至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上自主建設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1880年-中國最早設立的電報總局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並在天津設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生為教師,委託大北電報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為建設津滬電報線路作準備。1881年-中國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1881年4月,從上海、天津兩端同時開工,至12月24日,全長3075華里的津滬電報線路全線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營業,收發公私電報,全線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濟寧、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立了電報分局。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1887年-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在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花費重金敷設了長達433里的福州至台灣的電報水線--閩台海纜,於1887年竣工。它使台灣與大陸聯通一氣,對台灣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1899年-廣州在國內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就在廣州督署、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等江防軍艦上設立無線電機。1905年-天津開辦中國最早的無線電學堂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義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用無線電進行相互聯繫。1906年-我國開通最早的民間無線電通信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之始。1908年-上海地區開設無線電台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匯中旅館私設了一部無線電台,與海上船舶通報。後由清政府收買,移裝到上海電報總局內,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無線電台。1911年-中國最早的遠距離無線電報通信1911年,德商西門子德律風公司向清政府申請,要求在北京、南京設立無線電報機,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試驗。電台分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通報試驗結果良好。辛亥革命時,南北有線電通信阻斷,南北通信就靠這兩地的試驗電台溝通。
二、民國時期電信改屬交通部
1912年,民國政府接管清政府郵傳部,改組為交通部,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四個司。這一年:◆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抄收電報。◆京津長途電話線路加裝加感線圈(即普平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國際無線電報公會規定我國無線電的呼號範圍為XNA--XSZ。1913年-最早的郵電學校和無線電報局建立。8月,交通部傳習所設有線電工程班和高等電氣工程班,分別學習有線電、無線電各項工程。同年,北京設立郵電學校。設高等班(二年畢業)和中等班(一年畢業)。1919年4月增設"電話專修班"(入學學生以國內外大專學校電機科畢業生為限),招收學員20名。成立北京無線電報局,裝設5千瓦無線電發報機,地址在東便門外。1919年-設立無線電遠程收報處1919年4月,北京無線電報局遷至天壇。在北京無線電報局東便門原址設立遠程收報處,套用真空管式無線電接收機直接接收歐美各國的廣播新聞。6月28日,將直接收到的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拒簽對德和約的訊息,傳報給正在總統府前靜坐示威的學生,鼓舞了"五四"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從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東、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壟斷傳遞國外新聞的局面。1921年-1月7日,中國加入國際電報公約(萬國電報公約)。1924年-瀋陽開始建設遠程無線電台1924年,在瀋陽故宮八角亭先建立了無線電接收機,接收世界各國的新聞,並與德國、法國訂立了單向通信(即單向接收歐洲發至中國的電報)。同年秋天,北大營長波電能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真空管發報機,實現了與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和雲南的遠程通信。1927年-中國與歐洲實現雙向通報1927年6月,瀋陽大型短波電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德制無線電發報機。年底,成立了瀋陽國際無線電台,與德國建立了雙向通報電路。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設了美制10千瓦短波發報機。瀋陽國際無線電台承接轉發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各地的國際電報,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國際電台。1930年-上海國際電台建成。1930年12月,與舊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達無線電報通信。正式開通中美、中德、中法電路。這是當時唯一由國家經營的國際電信通信機構。1933年-中國電報通信首次使用打字電報機。1937年-中國在長途幹線上開始裝用單路或三路載波機。三、新中國時期
解放以後,新中國的電報業務蓬勃發展,1969年,"中文電報解碼機"問世,可以自動把電碼譯成漢字的機器,從電報局受到的電報,報文已經不是一組阿拉伯數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漢字。中文電報解碼機的個工作流程:首先,象電傳打字機一樣,把收到的電報電碼自動翻譯成數字或者字母,然後,象電譯員一樣,將四數字自動翻譯成漢字,並控制印字機印出漢字,並控制印字機印出漢字。中文解碼機的譯印速度相當驚人,每分鐘高達2800個漢字,平均速度為每分鐘1500個漢字。它的出現,解決了電報傳輸過程中由四碼自動譯成漢字的問題。但是,至於電報傳送過程中由漢字自動譯成數碼,它卻無能為力了,因此,在為了同時實現發報和收報的過程中的自動化譯電,80年代初,中國研製了"中文電傳打字機",也叫"漢字電報機"漢字電報機的外形和普通的中文打字機相似,機器面上有一排漢字,按下那一個鍵,回響的漢字信號就能自動地發往對方。收方能收到的信號,按照報文格式直接在紙上印出漢字,還可以用複寫紙複印幾份。用漢字電報機還可以口述指令,它的通報速度比當時的電子電傳機還高。2001年8月1日:從今天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公眾電報業務中的特急和加急業務。此舉預示著受飛速發展的新興通信產業的衝擊,傳統電報業務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來,"東方紅,太陽升"的優美樂曲總會在整點時間在北京西長安街的上空迴蕩,北京電報大樓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而今天,這座著名的電報大樓里的電報業務櫃檯"蜷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地方,每天打電報的用戶也只有幾位。1985年以前,北京電報局的公眾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可達300萬份,占電報局業務總量的一半。近幾年來,雖然電報部門開發的鮮花禮儀電報等新服務深受用戶歡迎,但受諸多更具時效通信手段的衝擊,城市居民總體電報業務量直線下降。目前,公眾電報業務量每月只有40萬份左右,僅占電報局業務總量的3%。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近年來北京市普通電話、行動電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計算機通信、衛星通信等新興通信手段發展迅速。快速發展的技術和層出不窮的業務產品有力地促進了通信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電話普及率正以每年1至2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提高,全國固定電話用戶超過1億,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用戶群。同時,行動電話以其方便、快捷和個人化的特點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人均消費已達到73元,比1995年增長8倍。目前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已達2600萬。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數據與多媒體通信的消費增長也很快,人均達到3.6元,比重由1997年的0.9%上升到1.7%。而傳統的電報業務則"日薄西山",下降明顯,由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比重下降到0.1%。對電報行業的前景,信息產業部的有關人士表示,我國西部通信設施還較落後,傳統電報業不會馬上消失。回顧中國的電報發展史,我們看到,電報為中國的發展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