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易門

易門易門

易門縣行政區劃概況

易門易門

易門縣行政區劃概況

易門縣地處雲南中部,北緯24º27ˊ—24º57ˊ,東經101º54ˊ—102º18ˊ。東鄰安寧市和晉寧縣,南連峨山彝族自治縣,西接雙柏縣,北與祿豐縣接壤。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東西寬44公里,南北長57公里。轄:四鄉三鎮(龍泉鎮、六街鎮、綠汁鎮、小街鄉和浦貝、十街、銅廠三個彝族鄉),55個村(居)委會,746個村民小組,820個自然村。2001年末,有47500 戶,總人口173001人,其中:男89552人、女83449人,農業人口134462人,非農業人口38539人。境內漢族人口居多,還居住著彝、哈尼、回、苗、白等少數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人。
 

 易門縣概況

易門縣地處滇中西部,玉溪市西北,位於北緯24º27ˊ—24º57ˊ、東經101º54ˊ—102º18ˊ之間,東與安寧市、晉寧縣相接,南連峨山,西和雙柏隔綠汁江相望,北部與祿豐、安寧兩縣市接壤。縣城龍泉鎮,東南距玉溪市機關駐地紅塔區146公里,東北距省會昆明94公里,里程43公里的高等級公路從縣城至安豐營與安楚公路貫通,可直達昆明、楚雄等地。縣域東西橫距44公里,南北縱距57公里,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居玉溪市第4位。兩條南北走向、貫通全境的山脈之間,鑲嵌著主要山間盆地——柏樹、方屯兩個壩子,面積為46.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其餘是廣大的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7%。
境內最高點為北部小街鄉甲浦老黑山頂雀窩尖山,海拔2608米,最低點是綠汁鎮南部爐房村旁易門與雙柏、峨山交界處的綠汁江面,海拔1036米。地形特徵為東、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是溶蝕性盆地,東南面為中山河谷地帶,全境狀似馬蹄。江河沿岸受河流切割影響,較陡峭,山谷相間、地形複雜。屬中亞熱帶氣候,受地形地貌的影響,立體氣候明顯,縣內具有熱帶到溫帶的氣候類型。2000年,極端最高溫度31.5℃(8月25日),極端高低氣溫-2.0℃(1月6日),全年平均氣溫16.3℃,日照數為1706小時,降雨量為856.9毫米。
複雜的地形地貌和多類型氣候孕育了豐富的生物、水利、礦產資源。自然植被包括7個地方型植被和13個植被地段,已知其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共317種。易門縣是雲南省華山松籽種生產基地縣之一。水果資源有24個種類,以板栗、核桃、優質梨、柑桔為主的具有地方優勢經濟林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一定規模並產生了經濟效益。高山深箐里,植物群落中,有哺乳動物10種,鳥類15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7種。水利資源蘊藏量56633千瓦,地下水年增均流量8470萬立方米,大龍口水質優量,日出水量960立方米。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白鈣、磁土、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金屬非金屬。易門是雲南省主要銅礦產地之一,有大小礦點50餘處,由易門礦務局進行開採,鐵礦儲量2400多萬噸,大小礦點10餘個,瓷土儲量100萬噸以上。

 易門縣歷史沿革

 易門縣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益州郡所領雙柏縣,轄境包括今易門、雙柏、新平。東漢同於西漢。三國兩晉時期,所屬縣名不變,郡名數次變更,屬建寧郡或晉寧郡。南朝齊梁之際,屬晉寧郡,實為爨氏據有。唐時,屬鉤州所領唐封縣境。南詔興起,屬拓東(今昆明)節度使轄地。大理國時,屬鄯闡府,“使高福世守其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易門立夷門千戶所,屬巨橋(今昆陽)萬戶府,十三年(1276年),改為置縣,因縣“西有泉曰夷源,訛作易門,”隸屬中慶路所領昆陽州。明朝時,屬雲南府昆陽州,清代因襲未變,民國時屬滇中道。1950年1月,屬滇中專員公署,3月後屬玉溪專員公署,1970年後屬玉溪地區,1998年6月28日起屬玉溪市。
 

易門縣少數民族地方基本情況

 易門縣少數民族是居住在自然條件差、氣候惡劣的山區地方,最高海拔2484米(碧多),最低海拔1100米(棚苴)。分布在浦貝、十街、銅廠、綠汁、小街、六街等地。主要有彝、哈尼、回、苗等22個少數民族。
一、行政區域和人口構成
全縣有三個民族鄉,占全縣四鄉三鎮的42.9%,有33個民族村民委員會,占全縣55個村民委員會的60 %,有413個民族村民小組,占全縣747個村民小組的55.3%。2001年末,少數民族人口50735人,占全縣總人口173001人的29.3%,全縣少數民族人口中農村人口有37835人,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74.6%。
二、糧經基本情況
2001年民族地方農民人均生產糧食460公斤,比全縣農民人均生產糧食低9公斤;民族地方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1655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301元。
三、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狀況
1、生產條件:2001年末,全縣少數民族地方有耕地面積10232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56畝,比全縣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多0.27畝。在總耕地面積中,有33136畝田,69184畝地,其中水澆地32664畝,有效灌溉面積65800畝;水利化程度達64.3%,比全縣水利化程度低9.7%;化肥用量11508.5噸;農藥用量73404公斤;農膜使用量234.2噸。
2、基礎設施:到2001年底,全縣民族地方通公路的村民小組有378個,占413個民族村民小組的91.5%,還有35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413個村民小組全部通電;自來水受益的村民小組有316個,占全縣413個民族村民小組的76.5%,還有97個村民小組沒有飲上自來水;通程控電話的有93個村民小組,僅占413個村民小組的22.5%;可接收電視的村民小組326個,占413個村民小組的78.9%,還有87個村民小組收看不到電視;設定醫療的點數有34個,病床有80張,村醫務人員有109人。各村民委員會都有醫療點和醫務人員。
四、少數民族農村產業經濟基本情況
全縣少數民族地方200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290萬元,按產業劃分,有種植業收入11408萬元,林業收入392萬元,牧業收入5526萬元,採集野生植物收入111萬元,漁業收入56萬元,工業收入287萬元,建築業收入277萬元,運輸業收入1067萬元,商飲業收入255萬元,服務業收入108萬元,其它收入803萬元;出售產品收入10822萬元。
五、少數民族農村糧經作物基本情況
少數民族農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85605畝,複種指數為183%;稻穀面積19167畝,單產501公斤;包穀面積為27347畝,單產428公斤,小麥面積49553畝,單產90公斤;烤菸面積42115畝,單產148公斤,上等菸葉比例達32.71%,比全縣的少5.77%;甘蔗面積649畝,單產5噸。
六、少數民族農村教育及科技示範
2001年,在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國小有7309人,占全縣15538人的47%;國中學生有1970人,占全縣7570人的26%;高中學生有445人,占全縣1149人的38.7%;當年錄取的中專學生有175人,占全縣398人的44%;大專以上學生有88人,占全縣150人的58.7%;有教學校點68個,其中,一師一校的有15人,教學班級有295個班。科技示範戶有1278戶,其中,種植業799戶,養殖業479戶。持“綠色證書”的有446人。
七、少數民族農村林果產品生產情況
水果面積有7468畝,產量628噸。其中,50畝以上果園有4023畝。林產品面積64151畝,產量220.7噸。其中,50畝以上的連片面積49489畝。
八、少數民族農村工商企業基本情況
2001年末,全縣少數民族地方私營企業13個,從業人數849人,營業收入5132萬元;個體工商戶1214戶,從業人數3496人,營業收入19028.8萬元。
九、少數民族農村畜牧漁業其本情況
2001年內,出欄家禽173138隻;生豬年末存欄65247頭,占全縣141594頭的46.1%,年內出欄74926頭,占全縣175655頭的42.6%;牛年末存欄24716頭,占全縣47685頭的52.2%,年內出欄6779頭;羊年末存欄33136頭,占全縣48386頭的68.5%,年內出欄18113頭。漁業養殖面積350畝,產量40.6噸。

名勝古蹟

龍泉大寺

龍泉大寺,位於易門縣城西3公里的大龍泉。龍泉大寺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據《續修易門縣誌》卷之七·風俗志記載:“二月二日,軍民備牲醴,官詣大龍泉祭祀、宴會、演劇。”大寺前堂樓上為官員觀戲之場所,又稱“官亭”。現存大寺為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所建。面寬三間,通面闊12.6米,屬七檁小式大木楔架歇山一檐土木結構建築,層次為前廊、進深、後廊,通進深9.75米,通高12.7米,前廊檐柱為小雀式裝飾,有空雕騰龍、喜鵲、獅子等。大寺正面有台階及天井,占地263.5平方米。大寺左右廂房面寬均為七間,通面闊4.5米,通進深均為7.25米,均為一檐面層抬梁減柱硬山式土木結構建築。大寺前堂屬二檐三層七檁式的木楔減柱,減上層間架硬山土木結構建築,上層面寬三間,中下層面寬七間。整個大寺建築群占地933.13平方米。現為“龍泉國家森林公園”景點之一。凡游大龍泉,必覽大寺。
2001年8月3日,易政發[2001]24號檔案《易門縣人民政府關於將靜樂庵、龍泉大寺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龍泉大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之後,於2001年9月3日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政發[2001]120號檔案《關於增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龍泉大寺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增補名單之一。

易門縣腳家店恐龍化石群

易門縣腳家店恐龍化石群不僅數量多,且保存較好,是我省僅次於祿豐的第二個恐龍化石重要分布區,並招睞了國內外專家或學者多次到實地考察。
易門縣腳家店恐龍化石群於1987年7月23日發現,27日縣文化局責成文化館組成人員到現場進行勘查,並採集4件有代表性的骨化石標本帶回,並撰寫了《關於易門縣十街區腳家店鄉大臘主村公山發現動物骨化石的調查報告》,請求上級部門進一步勘查考證。8月4日以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張興永為首成立省、地、縣聯合調查組到現場調查研究確認為恐龍化石。8月6日雲南省博物館向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申報,對易門縣十街區公所腳家店鄉太臘主村的恐龍化石進行“搶救發掘”。由省博物館、玉溪地區文管所、易門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發掘隊經17天的發掘,出土恐龍化石11個個體,;3S大箱,約3噸重。從化石形體分析,可分體型較大和較小兩類。大者體長約8米,高3米,小者體長約5米,高2米,從出土的兩個頭骨牙齒分析;+均屬勺齒龍類,生活時代為早侏羅紀,距今約1.8億年。9月3日易門縣人民政府易政發(1987)96號檔案《關於建立腳家店山恐龍化石保護區的通告》,將保護範圍確定為:從占馬田村沿十街河、經十街農場——大臘主村——腳家店村--p匝老吾公路——大村、小臘主村——占馬田村,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並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責成縣、區文化部門配合有關區、鄉行政部門嚴加管護。9月13日縣人民政府在十街區公所召開發掘恐龍化石慶功大會,省文化廳、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及博物館,《雲南日報》、《春城晚報》、《經濟信息報》社,玉溪行暑、行暑文化局、文管所,縣委、政府,十街區委、區公所領導,腳家店、大村鄉幹部及社員出席了會議,對發掘工作有功人員給予了表彰獎勵。之後,由玉溪地區文管所復原裝架了兩條,其中一條陳列在易門縣龍泉公園。1993年12月4日,玉溪地區文化局組織,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宗冠福教授領隊,地區文管所的白子麒擔任發掘隊長,歷時1月多時間對易門縣十街鄉腳家店村恐龍化石群進行“重要科學發掘”,共開挖7個坑,獲化石3個大套箱,7個小箱,7個石膏包,重約6噸,獲恐龍化石標本7個個體,其中存好率在70%以上的3條。
2001年4月30日玉政發[2001]59號檔案《玉溪市人民政府關於紅塔區、九龍池等27項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易門縣腳家店恐龍化石群被列為玉溪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距縣城15公里的大谷廠村北半山上,原名孚佑庵。始建於元代二年(公元1272年),據“重修孚佑庵碑記”記載,孚佑庵重建於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3年)再建於1996年。清涼寺址空曠開闊,泉涌清幽,涼風送爽,宛如桃源仙境。
2001年8月3日,易政發[2001]24號檔案《易門縣人民政府關於將靜樂庵、龍泉大寺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清涼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

靜樂庵  

靜樂庵,位於易門縣城北約30公里的六街鎮茶樹三賢村後1公里的山箐中,整個建築群座東向西,依山就水,樹林茂密,古柏參天,景色幽雅,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由山門、大雄寶殿、前殿、左右廂房及十王偏殿、尼姑居室、廚房組成。據該庵無名牌記載,始建於漢,擴建於唐,復修於乾隆初年,之後也不乏進行過多次修整。現在的靜樂庵由玄福師傅於1991年至1995年間主持重修重建。寺內五株胸徑在一米以上的翠柏樹,擎天垂蓋,掩映著雄峙的山門,山門建築為十二角翹磚木雙檐結構,青瓦頂,上檐四角有綠色琉璃瓦龍尾翹起,下檐八角用黃色琉璃瓦翹角,上下檐均用斗拱昂托,木柱兩棵撐起上檐,正大門頭橫額上書“雲岩勝景”四個大字,左右小門橫額分別上書“禪林”和“雙柏”,正面和後面石階上,各立有兩棵1.5米高的紅砂石望柱頭,望柱頭前石階上各雕有一隻紅沙石雄獅把守,整座山門雕樑畫棟,雄偉壯觀。大雄寶殿正座中央,以前殿相對應,此殿為一檐九檁木式歇山土木結構建築,面寬五間,分別為明間、次間、盡間,通面闊18.3米,通進深11.6米,通高14.7米。瓦面正脊正中有一呈金黃色琉璃瓦寶頂,高1.9米,兩頭翹角垂脊均用深綠色琉璃瓦鋪成內卷龍尾裝飾。瓦面正面有一組深黃色琉璃瓦鋪成的三菱形圖案。前廓檐柱為大雀式結構造型。分別有喜鵲、百鶴、騰龍、奔馬、雄獅、猴子、大象、麒麟、蓮花等空雕、浮雕。後廊通面由46幅古畫組成天棚。格子門共22扇,上格浮雕線寶花,中間為四瓣花對角空雕,下格為浮雕花及浮雕獸頭,上封頂橫貫“八仙過海”、“出水芙蓉”等古畫27幅。中殿於1955年失火焚毀。庵內所立的一塊孔雀花大埋石碑記,較有歷史價值,庵中原有銅佛像10餘尊及銅香爐、銅塔等造型優美、工藝精良的藝術品,今已全部失去。庵後有茶花兩株,老枝蟠虬,花大如碗,兩泓泉水,流入庵內,清冽甘甜。整個庵院濃蔭籠日,空翠爽肌,歷來是易門、祿豐、安寧、羅茨等地民眾遊覽勝地。
2001年8月3日,易政發[2001)24號檔案《易門縣人民政府關於將靜樂庵、龍泉大寺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靜樂庵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之後,於2001年9月3日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政發[2001)120號檔案《關於增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靜樂庵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增補名單之一。

魁 閣

魁閣,即魁星閣。魁星,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奎星”的俗稱。“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28宿主一,即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樞,也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後世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最初在漢朝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遂建奎星閣(樓)並塑神像崇祀。清·顧炎武《日知錄·魁》:神像“不能像魁,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斗”。故,魁星神像頭部紅髮綠面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足立於螯頭、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間的“斗”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加之“魁”有“首”之意,“魁星點斗,獨占螯頭”,也由此而出。魁閣(樓)為文廟(孔子廟)配屬物,“春秋仲日上丁致祭”,“州縣官行釋奠之禮”(春秋仲日上丁致祭,也稱丁祭祭丁,即每年陰曆二月和八月上旬第一個丁日祭祀孔子。該制始於唐代,見《太平御覽》535卷《拜奠》引《唐六典》。)。科舉時代,凡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者都虔誠崇拜魁星,乞求保佑金榜提名。所以,全國各地均建有魁星閣(樓),且明朝時期最為盛行。
易門縣建魁星閣始於唐之夔任易門縣知縣的明萬曆二至五年(公元1574至1577年)間,現存魁閣(位於龍泉鎮西門行政村西門村1號,縣政府辦公樓旁。)則於姜其垓任易門縣知縣的康熙三十至三十四年(公元1691至1695年)建成,清·道光七至二十一年(公元1827至1841年)進行過修整。之後,也不乏進行過多次的修整。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內部陳設全部拆除,其真實功能完全消失,但是仍然基堅架穩,流光益彩,風華依舊。
2001年8月3日,易政發[2001]24號檔案《易門縣人民政府關於將靜樂庵、龍泉大寺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魁閣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