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要點
集體接班人的產生是典型的“台階式”胡鞍鋼表示,中國共產黨新一屆中央集體領導人或集體接班人的產生,既不是“空降式”,也不是“火箭式”,而是典型的“台階式”。
第一個台階是擔任黨的省區市委書記,在治理國家前先接受治省的鍛鍊和考驗。截止2012年底,世界上人口上億的國家有11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若以人口數達到6000萬作為大國標準,那么中國至少有8個省的人口達到或幾乎達6000萬。
“治理這些省相當於治理一個國家。” 胡鞍鋼介紹說,據統計,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有6人擔任過省委書記、直轄市市委書記;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有8人擔任過省委書記、直轄市市委書記。
“這一台階是他們成為領導人所需信息、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加速積累期’。” 胡鞍鋼在書中指出。
第二個台階是擔任黨的領導集體成員的主要助手,也是“集體交接班”的過渡期。在這一政治台階上,他們已經進入中央書記處、中央政治局,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主要助手。即使那些仍擔任省區市委書記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分享中央領導集體是如何作出重大決策的。
“習近平、李克強進入常委會前沒有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及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但是他們在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擔任主要助手,因而能為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承擔更重要角色做好準備。”胡鞍鋼補充說。
通常情況下,只有走完這兩個台階後,才能正式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為領導集體核心成員之一。
集體決策體系分為“外腦”和“內腦”
黨和國家的決策體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就好比人的大腦在整個人體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樣。決策體系就是國家的“智慧中樞”、“信息中樞”,決策的科學性直接取決於決策體系這個“大腦”的智慧程度。
胡鞍鋼將我國的決策體系分為“外腦”和“內腦”:“外腦”由人民民眾、國內外智庫(以國內智庫為主)和地方四套班子組成,內腦則是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為核心,包括國務院、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三大班子。
“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試驗場,既是學習的大課堂,也是實踐大課堂。作為領導者的中國共產黨一旦完成了比較成功的學習和實踐,就會產生巨大的規模效應,對世界產生極強的正外部性。”
胡鞍鋼指出,隨著決策機制的不斷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和制度化,中共中央這一“大腦”也將更加健全、更加理性、更加智慧,讓主觀更加符合客觀,理論更加符合實際,政策更加符合民意,使得及時糾正小的失誤、避免大的失誤成為可能,也成為現實。
制度自信應源於理性解讀中國政治
“千萬別讓中國的創新由外國人來總結,然後我們再學習外國人總結的中國。實際上我已經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了。”談起這部書的創作歷程,胡鞍鋼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到,中國學者的研究完全可以源於中國又高於中國,然後進一步指導中國。
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的底氣來源於哪裡?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舉行的中國制度書系出版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賀耀敏認為,應來源於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自覺和客觀認知,而不能靠空喊口號。
“要用中國的視角看中國的決策,既要看到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也要講透中國體制的優勢,如果認識不清,會導致一些好的發展項目‘自廢武功’。”著名學者王紹光說。
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姜魯鳴教授表示,當前擺在學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用中國的話語權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的情況下,《中國集體領導體制》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建設,給出了一個學術版的解讀。
五大機制
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體現在五大機制:集體交接班機制;集體分工協作機制;集體學習機制;集體調研機制;集體決策機制。集體領導制比個人總統制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
作者簡介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共十八大代表,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與領軍人物,主持編寫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產生持續性重要影響,被國外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是最具務實主義精神的經濟學家”。關於國情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中國:走向2015》、《2020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中國:創新綠色發展》、《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等。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中國政治制度成功的關鍵一、 什麼是中國成功之道
二、 “集體領導制”的提出
三、 “集體領導制”的特徵
四、 “集體領導制”的分析框架
五、 “集體領導制”的運行機制
第二章 中國“集體領導制”的歷史演變
一、 黨的集體領導體制的演變(1927—1948)
二、 執政黨集體領導體制建立期(1949—1957)
三、 集體領導制嚴重破壞期(1958—1976)
四、 集體領導制恢復重建期(1977—1991)
五、 集體領導制鞏固完善期(1992—2012)
第三章 集體分工協作機制
一、 集體分工協作機制的歷史脈絡
二、 集體分工協作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三、 關於集體分工協作機制的評價
第四章 集體交接班機制
一、 集體交接班機制的歷史脈絡
二、 集體交接班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三、 關於集體交接班機制的評價
第五章 集體學習機制
一、 集體學習機制的歷史脈絡
二、 集體學習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三、 關於集體學習機制的評價
第六章 集體調研機制
一、 集體調研機制的歷史脈絡
二、 集體調研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三、 關於集體調研機制的評價
第七章 集體決策機制
一、 集體決策機制的歷史脈絡
二、 集體決策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三、 關於集體決策機制的評價
第八章 “集體領導制”的政治優勢
一、 “集體領導制”的歷史發展邏輯
二、 “集體領導制”的制度創新內涵
三、 “集體領導制”的國際競爭優勢
四、 不斷完善“集體領導制”
五、 結語:穩如泰山、不可戰勝的中國
附表1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成員名單(1945—2011)
附表2中共十二大至十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分工情況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