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修院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修院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修院屬中國銀行系統的培訓性學院,定期選派系統內部的中層幹部進行短期培訓,學院位於北京西北,屬城鄉結合地區,建築用地西靠百望山,且有京密引水渠從基地與百望山之間流過,北有現狀農田,南側與東側均為現狀農民村落,並有一條通往城市的主幹道從基地南側經過。

環境分析

建築用地處於城市幹道的盡端,百望山作為城市幹道的對景,確定了城市的邊界,京密引水渠和渠岸的道路形成了一條南北向的交通軸,同時,河道及兩側茂密的植被構成了城市邊緣的景觀軸線,基地向西可以看到美麗的百望山和山上的觀景亭,同時,爬上百望山,整個學院建築群也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所以百望山和學院校區互為景觀。

建築布局

在分析、研究學院建築功能、交通組織、單體朝向等因素的基礎上,設計將整個學院分成了五部分:教學行政樓、報告廳、綜合服務用房、學員宿舍1#、學員宿舍2#。學院根據不同的功能,安排不同的建築,而學院的建築群根據各功能關係程度,用光陽廊把學院聯為整體,教學行政樓為教學和行政辦公用房,沿東北旺路布置,位於基地南側,靠近主要入口,宿舍部分位於用地北側遠離主幹道,以獲得更加安靜和接近自然的環境,綜合服務用房沿東側次要道路布置,以方便貨物的進出和部分娛樂項目對外開放的需要。教學行政樓與綜合服務用房相連的部位是學院的主要入口大廳,由此可直接到達教學辦公,報告廳部分同時通過陽光廊還可直接到達綜合服務用房及宿舍樓

陽光廊

陽光廊是由玻璃圍合的高大空間,與四層的綜合服務用房同高,將學院不同的功能聯為一體,使得各個功能活動即使在惡劣天氣下也有舒適自如的交通。無論教學行政樓、報告廳,還是住宿都可以通過陽光廊的走道、天橋和樓梯與餐飲服務和體育娛樂相聯,陽光廊成為學院的交通中心和交流中心,陽光廊也是觀賞西側百望山的好處所,全部由透明玻璃建造,向西可以進入內院和花園,內院為一水池,反射著山和建築物的倒影,西北角向下跌落形成小型瀑布,陽光廊玻璃外牆和屋頂構造上,作了生態和環保的設計,在炎熱的天氣,木柵可以阻攔大部分直射陽光,可開啟的窗扇和可調節的百頁,創造了陽光廊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除增加室內的舒適度外也可節省大量能耗。

教學行政樓

教學行政樓為四層建築,首層和二層教學用房,三層為行政辦公用房,四層為討論室和會議室,通過樓內西側可直接進入學院花園。沿東北旺路為學院的主要立面,挑出的巨大黑色鋼屋頂賦予建築物以近於紀念性的莊重性格,首層的堅固而穩定,其餘部分則是透明玻璃與磨石玻璃的對話,與大面積的陰影一起在立面上形成有趣的節奏和抽象圖案。
教學行政樓的西端底層架空,木板鋪的“塊體”向北扭轉,引導視覺朝向美麗而自然的百望山方向,北立面由白色混凝土與玻璃構成。

綜合服務樓

綜合服務樓為四層,沿次要道路布置便於貨物、垃圾等的進出,首層靠近主入口大廳部分布置展廳,其餘為大餐廳,廚房以及卸貨平台,垂直交通等,二層為小餐廳和商務中心,三層和四層布置娛樂和運動設施以及物業保全等服務用房,建築物在中部被切斷,以獲得更好的採光和通風效果。

報告廳

報告廳為二層建築物,首層為報告廳,二層為大教室,是整個學院的“核心”,報告廳坐落於內院水池中央,隱喻其包含著學院最核心的功能,首層東端的玻璃大廳聯繫著陽光廊與報告廳,兩部樓梯由此通向二層教室,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一層選用穩定的毛石,二層選用木條板作為外牆裝飾。

宿舍區

學員宿舍分別為三層客房樓和四層客房樓兩棟組成,兩棟居住功能的建築物在兩端都有架空並扭轉的“頭”朝向景觀的脈方向,兩座建築物皆在中部被一分為二,可由此直接進入內院和兩側的花園,所有的客房均為南向,北側為單走廊。

其他

其地北端為室外運動場和室區域網路球場和羽毛球場,地下為機動車和腳踏車停車場、設備機房和游泳池及配套設施。

交通消防

交通組織主要考慮學院與訪客以及教學與後勤服務的關係,學院的車行與人行主要出入口位於東南角臨東北旺路,貴賓、行政人員與訪客停車場位於建築南側,次要出入口及學員內部停車場位於基地北側次要道路上,內部停車場主要服務於在此研修住宿的學員,同時,後勤服務的貨運出入口布置於基地的東側,這樣既位置隱蔽又交通出入方便。 消防車道的設定在滿足了規範的前提下,被較為隱蔽的設定,所有的建築物均容許消防車環繞行駛,基地兩側考慮了在火災時容許消防車輛通過的石鋪硬地。

景觀

綠地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設計的靈感來源於其附近的百望山和京密引水渠。設計試圖製造出使野生的自然景觀通過漸變模式的植物系統滲透進建築物的效果。植物在地段西端最為密集和高大,給觀山者造成比較近的視覺效果;而水的設計則誘使人們聯想到京密引水渠。植物的分布框架根據環境選擇:垂直於京密引水渠與山脈的方向,呈東西走向。植物的高度分為三個等級:高、中高,與灌木,由西向東呈漸低趨勢,灌木將鄉村的自然景觀帶到建築物中間,坡形的布置使山顛一路“滑”到建築物下。
花園的建築材料選用生態的和適合於地段的材料;水池的護岸石選用毛石以象徵山的穩固和力量,光滑或粗糙的木材諭示著樹木。而向東,材料選擇也漸趨人工化和精細,以契合東側的城市語彙。所有花園內的人行步道均與建築物的出口直接聯繫,步行者可以便捷地到達工作區域或者休息區域。人行步道向西結束於密林中的木凳,作為休憩和獨處的所在。樹林中一條南北向的蛇形彎曲步道擁有豐富的高低起伏的變化,提供完全不同於建築組團內部氣氛的輕鬆的花園氛圍。花園中同時用開放空間和私密空間營造出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間氛圍,象徵著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工作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過渡”創意

從城市到鄉村的“過渡”地帶,從工作到學習的“過渡”學員,需要一個從人工走向自然的“過渡”建築。
工作生活的“過渡”
中國銀行金融研修院的學員,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城市的中層幹部,在不同的分行工作著,來到學院後,在生活上需要從城市到鄉村的過渡,在行為上也要從工作狀態過渡到學習狀態。
環境位置的“過渡”
學院的用地位於城鄉結合部,基地位置本身就從平坦向坡地起伏,由人工平地向自然山水的“過渡”。

建築功能的“過渡”
學院的建築功能由東向西,依次布置了認真嚴謹的教學行政樓到活潑休閒的宿舍區,表達了建築功能從嚴謹到活潑的“過渡”。
建築形體的“過渡”
建築形體在東側的教學行政樓、綜合服務用房既規矩又秩序,而西側報告廳、宿舍樓卻自由而無序,表達建築形體從秩序布局到自由延展的“過渡”。
建築實虛的“過渡”
設計在每棟建築端都進行底層架空,使自然環境能延伸到建築內部,這樣從東到西也是建築從實到虛的“過渡”。
建築材料的“過渡”
學院東立面材料為人工化的白色混凝土和玻璃,而教學行政樓正立面為木材與玻璃,最西端變成了自然木質條板。地面鋪砌材料,從東到西分別為瀝青路面,人行鋪磚,木板鋪路面,再是木質和卵石地面。以上充分體現了建築材料從人工到自然的“過渡”。
樹木景觀的“過渡”
基地內種植的樹木,西側選用的大喬木,向東漸變低矮,逐步變成灌木,且樹木種植密度也是由密變疏,景觀布置上從自然樹木到人工建築的“過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