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就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評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特別是毛澤東思想概論的延伸課程而言……無論是通過研究歷史人物留下的歷史軌跡,深入了解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歷史環境,還是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觀察和分析歷史人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對歷史人物一一加以評析,毫無疑問都會大大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目錄
序言: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
正文
從維新到保皇--康有為
爛漫天才"善變"豪傑--梁啓超
衝決封建羅網的鬥士--譚嗣同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新儒家的開山大師--梁漱溟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陳獨秀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一位充滿著文人氣息的政治家--瞿秋白
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李立三
"人患無"自知之明""--張聞天
"革命是我終身的寄託"--王稼祥
探索者留下的足跡--毛澤東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劉少奇
人民敬愛的好總理--周恩來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陳雲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
附錄
以"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自居--王明
慘澹經營渡難關--蔣氏父子在台灣
後記
精彩書摘
康有為天資聰穎,深受族中長輩喜愛。6歲時,有人出“柳成絮”讓他對下聯,康有為脫口“魚化龍”,家人讚嘆,“此子非池中之物”。由於幼年喪父,康有為跟隨祖父長大。祖父悉心教之以詩書禮儀,康有為以古代聖賢為榜樣,不知不覺中一言一行刻意模仿,不但不苟言笑,而且言必引經據典稱“聖人”,以至同鄉人都笑稱他“聖人為”。康有為不僅不反對,而且欣然接受,以聖人自居。
1876年至1878年。康有為跟隨朱次琦(南海九江人,號九江)在禮山草堂求學。期間康有為越發顯得與眾不同。他勤學好問,大膽質疑,認為韓愈學問淺薄,浪得虛名,甚至不把宋明時期的理學大家放在眼裡,認為他們根本沒什麼學問。對康有為的狂言,同學們驚駭不已,以為他目無尊長,言語放肆,漸漸疏遠了他。兩年下來,康有為感覺氣氛沉悶,他開始致力於追尋經世致用之道,而對考據辭章之學逐漸失去了興趣。他沉思自己“安心立命”的所在,一時想不通,煩悶、焦慮鬱結在胸,竟喪失心智,“靜坐時,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體,大放光明,自以為聖人,則欣喜而笑。忽思蒼生困苦,則悶然而哭。忽思有親不事,何為學……”這種白日裡見異像、情緒失常、思維紊亂的情況,反映出康有為迷茫焦慮的心理,他空負救國救民的大志卻找不到實踐的途徑。康有為“歌哭無常”,被師兄弟們認定得了“心疾”,事已至此,只能告別書院,回家自修去了。
內心孤獨的康有為過了一段棲息山林的隱士生活。如果不是遇到“聰明絕世”的張鼎華,他思想苦悶的日子不知要熬到什麼時候。張鼎華。廣東番禺人,13歲登科入仕,以“神童”聞名於嶺南,時任翰林院編修,康有為隱居時他正回鄉省親,兩人在西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