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銀行

中國近代銀行

中國近代銀行指鴉片戰爭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國出現的銀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銀行業在外國金融資本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起步維艱,成長困難。到1911年清朝滅亡時,中國自辦的銀行不過十幾家,且主要是官辦或官商合辦的銀行,銀行資本力量薄弱,業務發展緩慢。

起步

鴉片戰爭後,外商銀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而出現在中國,並憑藉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控制了中國的金融和財政,成為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的得力助手和工具。

中國的銀行業在外國金融資本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起步維艱,成長困難。

到1911年清朝滅亡時,中國自辦的銀行不過十幾家,且主要是官辦或官商合辦的銀行,銀行資本力量薄弱,業務發展緩慢。

外國在華銀行

鴉片戰爭後至清末,英法、德、日、俄、美等國在中國設立了數十家銀行1845年。

麗如銀行

中國第一家外商銀行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設立分行,兩年後在香港發行鈔票,這是流通於中國市場上的第一批外國紙幣。1848年又在上海增設分行。

麥加利銀行

1857年,英國的麥加利銀行(現在香港稱渣打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其業務以存款、放款、匯兌為主,並發行鈔票。

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

1864年英國開辦滙豐銀行,總行設在香港,是第一家總行設在中國的外商銀行,1865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隨後又在中國許多城市設立分行。滙豐銀行是由在遠東經營多年、富有經濟侵略經驗的英國大洋行和資本家集資創辦的。它以中國為經營重點,憑藉政治特權取得業務經營上的優勢,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它握有存儲保管和收支撥解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大權長達數十年,對中國財政有相當程度的支配作用。1889年德國在華開辦德華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青島、濟南、天津、漢口、北京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曾在中國發行銀兩票和銀元票,並參加帝國主義對華貸款的銀行團。

正金銀行

自1893年起,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作為執行日本政府政策的工具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北京、營口、大連、鐵嶺、長春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以正金銀行為首的日本金融勢力在東北特別雄厚,在日俄戰爭以後,極力排斥俄國勢力,以圖壟斷東北金融。

東方匯理銀行

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是一家以越南為活動中心的殖民地銀行,1899年在上海設分行,以後又陸續在廣州、梧州、天津、北京、漢口等地設立分行。名為“合辦”的華俄道勝銀行,實質上是帝俄侵華的幫凶和工具,該行在中國東北地區勢力很大,日俄戰爭後受到日本金融勢力的排擠和打擊。美國花旗銀行於190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以後又相繼在各大城市設分行。除以上銀行外,在中國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還有荷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德意志銀行,英國的呵加銀行、匯隆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等。

中國官辦銀行

隨著中國近代產業的發展,商品交換與商品經營的範圍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隨之增加,信用工具的流通使用日益廣泛,為中國銀行業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外國在華銀行憑藉種種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通過經營清政府的賠款和借款,掌握了中國的關稅,壟斷了中國的國際匯兌和對外貿易,賺取了驚人的利潤,從而刺激著中國自辦銀行的欲求,加之清政府財政出現嚴重困難,統治階級也想通過辦銀行增加財源,以擺脫財政困境。

中國通商銀行

由清朝官僚盛宣懷[]創辦於1897年5月27日,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其組織制度和經營管理辦法模仿滙豐銀行,並聘外國人擔任“大班”,執掌業務和行政大權。

總行第一任大班是在滙豐銀行任職數十年的英國人美德倫中國通商銀行資本額定為白銀500萬兩,先收半數現銀250萬兩,並商借戶部庫銀100萬兩。

該行創辦資本中的主要投資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這家銀行形式上是商辦的民族資本銀行,實際上處於以盛宣懷為代表的官僚買辦和封建勢力的共同控制之下。

中國通商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陸續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汕頭、煙臺鎮江等地設立分行開辦之初,除經營存款、放款業務外,清政府即授予發行紙幣的特權,併兼辦代收庫銀的業務。

戶部銀行(大清銀行)

中國最早的中央銀行, 1905年在北京開業。該行資本額為庫平銀400萬兩,戶部認購半數,其餘一半由私人認股。

在戶部銀行開辦之初的三年中,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濟南、奉天(瀋陽)、張家口、營口、庫倫(烏蘭巴托)等地設立分行。

1908年,戶部改為度支部, 戶部銀行亦改稱大清銀行,資本增至庫平銀1000萬兩。

清政府頒布《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重申該行為國家賦予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及代政府經辦公債和各種證券特權的國家銀行。

則例明確規定了大清銀行的八大業務:

①短期拆息;

②各種期票之貼現或賣出;

③買賣生金銀;

④匯兌劃撥公私款項及貨物押匯;

⑤代為收取公司銀行商界所發票據;

⑥收存各種款項及保管緊要貴重物件;

⑦放出款項;

⑧發行各種票據。

1908~1909年間,在原戶部銀行機構的基礎上,增設了重慶、南昌、杭州、開封、太原、福州、長春、廣州、蕪湖、長沙、西安、昆明、江寧(南京)等13個分行,並在成都、溫州、廈門、吉林、香港、青島等地設立分號。

清王朝滅亡之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史上的重要銀行,於1908年1月由清政府郵傳部在北京設立。

清政府建立交通銀行的目的,是設定一個附屬於郵傳部的銀行,以辦理輪船、鐵路、電報、郵政四種事業的款項收付,包括必須由銀行辦理的存款、匯兌借款等等,以便集中資金,妥為營運,改變過去款項分頭存儲,此盈彼絀,不能互相調劑的狀況,同時又可利用銀行籌措資金,經理債票、股票,藉以振興輪、路、電、郵四政事業。

交通銀行資本定為庫平銀500萬兩,郵傳部出資200萬兩,是最大的股東,其餘 300萬兩招商入股。

交通銀行除經辦輪、路、電、郵四政的存款、匯兌、拆借等業務外,還極力承做普通商業銀行的存款、放款、匯兌、貼現、買賣金銀、代客保管貴重物品、發行銀行券及各種銀票等業務。

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是清末成立的兩家最重要的國家銀行。同時期,各省為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大都設立了各省的官銀錢號,這些官銀錢號多數具有某種地方銀行的性質,其中也有一些稱為銀行的,如1909年成立的廣西省銀行、1911年成立的四川銀行等等。

民族資本銀行

1906年在中國出現第一家純粹由私人資本創辦的商業儲蓄銀行。

信成商業儲蓄銀行

無錫富商周延弼在日本考察銀行後回國創辦信成商業儲蓄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無錫、北京、南京、天津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是中國較早開辦小額儲蓄業務的銀行,凡滿一元就可起存生息,不論農工商民的零星款項均可存儲該行於辛亥革命後停業 。

其他主要的私人資本銀行還有::

信義銀行

,1907年尹壽人在鎮江創辦,兩年後因濫發通用票造成擠兌而倒閉;

興業銀行

浙江鐵路興業銀行,後改稱浙江興業銀行,1907年由浙江鐵路公司創辦,是為浙江自辦鐵路籌集股款而成立的一家比較典型的民族資本銀行,總行先設杭州,後遷上海,並在北京、天津、漢口等地設有分行;

四明商業儲蓄銀行

1908年浙江人李雲書等人集資開辦,總行設在上海,寧波、南京、漢口等地設有分行。信成、浙江興業、四明等銀行,都經清政府批准,發行銀行券,經營的儲蓄業務不發達,實際上都以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