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布局
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築,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分為清朝廳、清末民初廳、抗日戰爭廳、解放戰爭廳。
館藏文物
博物館展覽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圖片、模型以及各種仿真場景,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展示了中國近代海軍從誕生、發展、到衰落、重建的曲折歷程和經驗教訓。

二層為續廳。左宗棠和沈葆楨都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提倡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當時全國唯一的船政。左宗棠於1866年創辦了船政局,推薦沈葆楨為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他接任船政局後,經過5年的苦心經營,船政局已初具規模,沙盤上的模型,就是船政局1874年的大致概況。當時船政局占地600多畝,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造船廠,還是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現在只剩下輪機車間,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台車床,就是原輪機車間使用的,它是1871年的文物,是1997年徵集來的。
三層總展廳。分為9個部分,主要以圖片的形式簡述了一段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史。介紹北洋水師與甲午海戰。展廳有一組由6人組成的臘像,名為船政精英群雕,他們6人都是船政學堂的優秀畢業生,曾到歐美等國留學。歸國後,6人通力合作,設計製造出中國第一艘巡海快船和第二艘鋼甲巡洋艦。另一組由9人組成的臘像刻畫的是中法馬江戰前的一場深夜軍事會議。還有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永豐艦”上的合影,“永豐艦”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改名為“中山艦”。最後兩個部分是介紹戰後的海軍以及建國以後的海軍發展。海軍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不斷完善武器裝備,向現代化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