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時期
1960年,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創建。
1960-1966年,全所四於研究室,科技人員僅43人,主要是年青人。在湖北浠水、蘄春、紅安、襄陽、江蘇銅山等縣建立農村基點,同全國主要油料研究單位建立協作研究關係。
1961年,在武昌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油料技工作會議,討論全國油料科技發展規劃。
文革時期
1966-1976年,中油所分別在湖北紅安、襄陽、孝感、武昌、荊門、廣濟等縣恢復或建立基點,堅持開展油料作物高產栽培、抗病育種以及甘藍型油菜花而不實、多熟制大豆發展途徑、花生死棵、三熟制油菜綜合技術等20餘項試驗研究工作。籌建油料作物品質分析室,組織全國大豆、油菜品種資源編目、花生青枯病研究以及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大豆科技協作活動,恢復《油料作物科技》雜誌。
發展時期
1990年,中油所設有品種資源、遺傳育種(一)、遺傳育種(二)、栽培生理、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生化與食品科學、情報資料等8個研究室。
2009年8月,油料所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2007—2008年度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稱號。
2010年4月,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2012年4月,農業部油料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揭牌儀式舉行。
2014年,中油所被評為湖北省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湖北省脫貧奔小康對口幫扶先進單位。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有在職職工28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85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6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農業部傑出科研人才及其團隊扶持計畫人才3人,國家973項目首席專家1人,中國農科院傑出崗位人才17人,湖北省高層次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9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和崗位科學家13人,國家和省部突貢專家14人,國務院及省政府津貼專家10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王漢中、黃鳳洪、李培武
農業部傑出科研人才及其團隊扶持計畫人才:王漢中、黃鳳洪、李培武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王漢中
農業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廖伯壽、李培武、徐育松、陳坤榮、張文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漢中、黃鳳洪、李培武
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張兆威、鄭明明
國家“優青”:矯永慶
創新團隊類別 | 團隊名稱 |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 | 油菜遺傳育種團隊 |
花生遺傳育種團隊 | |
南方大豆遺傳育種團隊 | |
芝麻與特色油料遺傳育種團隊 | |
油菜種質資源團隊 | |
油料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團隊 | |
油菜分子改良理論與技術團隊 | |
油料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團隊 | |
油料作物營養與耕作栽培團隊 | |
油料逆境生物學團隊 | |
油料病蟲草害防控理論與技術團隊 | |
油料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團隊 | |
油料品質化學與營養團隊 | |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油料化學與功能脂質創新團隊 |
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創新團隊 | 油菜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生物毒素研究創新團隊 | |
油料加工與營養創新團隊 | |
湖北省自主創新“雙百創新團隊” | 油菜遺傳育種創新團隊 |
中國農科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 油菜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研究部門
截至2016年12月,國家依託中油所建立了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台19個,研究所研究室10個,是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建成了武昌本部試驗基地、陽邏綜合試驗基地、漢川轉基因安全評價基地、青海平安北繁基地、南方三熟制進賢基地,合計占地面積2300畝。
國家級創新平台: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菜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野生花生種質圃、國家油料品質改良與質量安全國際合作基地、花生黃麴黴防控國際聯合實驗室、油料油脂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油料作物種質低溫中期庫
農業部創新平台:農業部油料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性評價中心、農業部生物毒素檢測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油料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湖北省油料脂質化學與營養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野生花生資源圃
研究所研究室:油菜遺傳育種研究室、花生研究室、大豆研究室、芝麻與特色油料研究室、環境生物學研究室、種質資源研究室、功能基因組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研究室、質量標準與食品安全研究室、產品加工與營養學研究室
設備資源
•儀器設備
據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網顯示,中油所農業部油料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擁有遺傳分析系統、DNA測序儀、電感耦合ICP、高速超速離心機等5萬元以上儀器120多台套;2006-2011年,中央財政修購專項等新增6600萬元以上設備和設施。
•資料庫資源
據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網顯示,中油所開通了CNKI系列全文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國研網、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Nature Publishing Group、Annual Review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OU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CUP)、ASM、Taylor & Francis、PNAS、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APSnet、Springer Protocols、Web of Science、Science Online、ProQuest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國家農業圖書館、Cell press、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Proquest生物期刊、農業期刊全文資料庫、CAB Plus(Full Text from CABI)、CAB Compendia、Journal Citation Reports、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Engineering Village(EI)、Scopus、CAB Abstract等資料庫資源; 建立了油料作物基因組資料庫 。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主持承擔國內外各類科研項目1620餘項,培育油料品種194個,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72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成果獎22項,高居國內油料科研機構之首。在油料種質資源,油菜雙低品質改良、高含油量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菌核病防治、花而不實防控技術,花生病毒病防治、抗青枯病、抗黃麴黴及高油、高蛋白育種,大豆高產、抗病、優質育種,芝麻高產、優質育種,油料平衡施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油菜基因組測序、油料功能基因發掘、轉基因及安全性評價,油料質量安全及控制技術、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油料新品種、新技術年套用面積達4000萬畝以上,其中油菜新品種年推廣面積達3500萬畝,覆蓋全國油菜種植面積的35%以上。在農業部“十一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評估中,中油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三甲,在全國油料專業機構中居首位。
中油所十一五”科研總經費約3億餘元,截至2014年10月,共有9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其中作為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獎的科研成果達20個,發表論文1900餘篇,出版專著189部,獲得專利105個,制定農業標準45個;先後育成油料作物新品種145個,年均推廣面積年均達4000萬畝。
2006-2008年,油料所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93項,年均31項,比“十五”年均增長32%。其中,獲獎成果21項、審鑑定成果36項,頒布國家或農業部標準21項,獲國家專利13個、新品種保護權6個。獲獎成果中,油菜新品種中雙9號、油料低溫制油技術、雙低油菜生產全程標準體系3項主持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4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三年共培育出油料作物新品種29個。
學術期刊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一種有關油料作物專業學術期刊。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種油料作物有關品種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綜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質測試技術等方面的首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專論等。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分別於2008年、2011年和2014年連續三屆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和湖北省精品期刊。被國內外26家重要資料庫收錄,如《CABAbstract》、《CA》、《WTI》、《AgrisInternation》、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EPS中文電子期刊(中國台灣)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中油所2017年招生專業目錄顯示,研究所開設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
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農產品加工利用
二級學科碩士點: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植物營養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共培育研究生200餘人,擁有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45人。
中油所研究生學籍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第一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第二、第三年回所完成實驗任務及學位論文,學制三年。
合作交流
據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網顯示,中油所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油料育種與種質資源、基因組測序與資源交換、有害生物防控、生物毒素檢測與防控、油料加工利用、油脂代謝工程等領域開展了合作研究。其中,與拜耳、加拿大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英國洛桑研究所、德國聯邦油脂研究所、國際半乾旱研究所、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等國際夥伴的形成了戰略合作關係,建成中英芸薹屬遺傳改良聯合實驗室、中德油脂質量安全聯合實驗室、花生黃麴黴防控國際聯合實驗室、脂質化學與營養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平台。
中油所累計承擔各類國際合作項目100餘項,先後獲各種國際合作項目經費資助6000萬元以上。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和合作項目研討會總計50餘次,其中包括優質油菜育種國際合作會議、國際花生青枯病與病毒病學術研討會、國際芝麻資源與核心種質研討會、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第五屆國際植物青枯病大會、國際油料質量安全研討會等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先後與加拿大、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多個個國家的農業科研單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並派遣優秀研究生前往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培養研究生項目。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標識圖案代表油料作物,五顆水滴狀代表著油,1顆水滴為黃色,另外4顆水滴為綠色,標識背景為藍色,外環是研究所名稱和英文簡稱。
精神文化
精神:艱苦創業、求實創新
戰略:走向國際
方針:以我為主、為我所需、有所作為
發展目標:頂天立地、國際一流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所長 | 廖伯壽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趙長軍 |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廖星 |
副所長 | 黃鳳洪 |
副所長 | 張學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