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標識牌

中國軍人標識牌

中國軍人標識牌於2017年試用,集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一體。中國軍人標識牌不僅增強了軍人榮譽感、責任感、身份認同感,更代表著戰場後勤信息化建設的新進步,解決了戰場傷員救治中發現、登記、運輸、分類、救治等諸多難題。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我軍標識牌樣式:手持機軍標識牌樣式:手持機
回望世界戰爭史,軍人身份牌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就在部隊中開始配發了。當時的身份牌非常簡單,只是一個小紙牌,上面寫著攜帶者所屬部隊的番號及本人姓名。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並且作用單一,但它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戴身份牌的先河。
二戰以來,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軍隊相繼配發不同樣式的軍人身份識別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國軍隊已在探索改進傳統軍人身份識別牌,著手加裝磁條、條形碼和微型晶片,增加指紋、面相、DNA和醫療史等詳細信息,更好地服務戰傷救護、遺骸確認和平時管理。
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軍委後勤保障部啟動軍人標識牌研製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製和在陸軍部隊小範圍試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製和聯調聯試。

功能定位

設計上重點突出6種功能:一是保留了軍人保障卡“依卡管理、憑卡供應”的功能。二是身份認證與人員全域管理,記錄個人指紋和部職別等信息,能夠識別軍人身份、有效防範假軍人,拓展重要場所、特殊人群等管理功能。三是保障需求感知,準確統計各類參戰人員數量、類別、位置等動態信息,快速掌握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為籌劃實施戰場精確保障提供實時數據。四是戰場人員呼救、搜尋、救治,在一定的範圍內具備呼救和搜尋功能,實時採集、存儲和傳輸電子傷票信息,提供生命體徵監測手段,並通過牌牌記錄的血型、過敏史、醫療史等信息,為野戰用藥、輸血、輸液和戰場救治提供信息支持。五是遺骸辨認,通過記錄個人姓名、軍人保障號和生物特徵信息,能夠準確辨認遺體、確認遺骸,為安置和撫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六是保障業務協同,以軍人保障標識牌為基礎,構建以人員保障為主線的共享、協作、互通保障模式。

挑戰問題

一是安全性的問題,如果敵人撿到或者破解我方“標識牌”,通過它發出保障信號,如果沒有能力辨別真偽,後果可想而知;另外,“標識牌”會發出電磁波,也增加了戰場被敵發現風險。二是系統兼容問題,後勤各領域“標識牌”不僅需要橫向融合,也要加強與軍事、政工等領域“標識牌”的縱向融合,確保能在統一的平台上高效有序運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