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王家民 編著
出 版 社: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06-10-1
版 次:1
頁 數:457
印刷時間:2008-7-1
開 本:大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2
I S B N:978750595417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高等院校藝術基礎理論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組織編寫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重要選題之一。它吸收了現當代美學和文藝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結合各藝術現象和藝術問題,針對中國藝術設計傳統和在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變遷做了闡述和探討。本書的編寫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基本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
目錄
序
導論
1.藝術設計與繪畫藝術
2.物質創造的設計文化形態
3.中國藝術設計與世界藝術設計
第一章 遠古華夏的朦朧圖形意識
1.虛擬圖像——神話傳說中的原始圖形創意
2.岩石刻劃——原始人類的圖形自覺與套用
3.魚形紋樣——從具象到抽象中的形式美感
4.龍鳳紋樣——從無到有中的圖形綜合創造
5.太極圖形——民族圖形符號的成熟與發展
第二章 圖形創意與物質創造的結合
1.饕餮紋樣——青銅時代的獰厲圖形樣式
2.漢畫像石——建築構件的禮樂說教圖形
3.瓦當四神——民俗生活的諸神護佑圖形
4.民間藝術——民俗化的圖形創造與套用
5.民間剪紙——刀剪中的民俗化平面圖形
6.石窟佛像——宗教信仰的圖式表達設計
7.青花瓷彩——歷史悠久的民族形象品牌
8.似與不似——中國平面圖形的個性特色
第三章 圖形與漢字的創造
1.形以記事——文字起源史的多種傳說
2.甲骨文字——占卜刻辭中的文字元號
3.青銅文字——文字形態的完善與套用
4.石鼓文字——碑石與刻鍥文字的開端
5.簡牘文字——方便實用的文字平面傳播
6.構字規範——象形為主的構字創造方法
7.漢字書法——多種樣式的書寫表現藝術
第四章 印刷技術對平面設計的推動
1.蔡倫造紙——圖文信息傳播的載體
2.活字發明——文字轉印與信息傳播
3.印刷技術——平面設計發展的契機
4.現代印刷——數位化的設計與實現
第五章書衣百影——書籍裝幀設計
1.周秦簡策——竹木為體的原始書籍
2.漢唐卷折——獨特方式的書籍形制
3.唐宋雕版——文圖並重的印版設計
4.明清書裝——設計樣式的相互影響
5.現代書裝——書籍裝幀的設計自覺
6.當代書裝——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第六章 同事異號——標誌藝術設計
1.圖騰符號——泛義的徽記標誌意識
2.封泥蓋印——最早的商業標誌形式
3.堂鋪字號——文字元號的標誌價值
4.圖畫標誌——近代標誌的崛起形式
5.理念標誌——中西文化的融合特徵
6.形意標誌——民族精神的圖形體現
7.系列標誌——套用拓展與文化產業
第七章 帖書告白——廣告藝術設計
1.帖書布告——含蓄委婉的訴求方式
2.月份牌畫——工商業發展中的招貼
3.宣傳圖畫——公共事業的推廣方式
4.報刊路牌——商業廣告的堅實陣地
5.視頻廣告——現代傳媒的聲像組合
6.形象策劃——廣告觀念的空間拓展
第八章適度質樸——包裝裝潢設計
1.簡樸適度——實用便捷的傳統方式
2.繁華多樣——工業革命的技術體現
3.物外之物——商品促銷的價值附加
4.理性回歸——系統理念的包裝設計
5.包裝創新——科技奠基的文化創造
第九章 異想天開——動畫藝術設計
1.《大鬧畫室》——萬氏兄弟的開篇之作
2.《大鬧天宮》——民族動畫的輝煌成就
3.《哪咤鬧海》——峰巔與低谷的分水嶺
4.視頻動畫——轉型期的多元化發展
5.網路動畫——傳媒技術的嶄新意象
6.動畫創新——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
第十章 和諧營造——環境與建築藝術設計
1.民居建築——適應環境的多種樣式
2.城市建築——功能為主的空間聚合
3.室內裝飾——以人為本的空間營造
4.特色建築——宗教祭壇與園林景觀
5.軍事建築——雄偉長城與交通棧道
6.水利道橋——國計民生的基礎建設
第十一章 致用厚生——器物造型藝術設計
1.生產器具——事農為先的利捷原則
2.生活器具——物因人用的多樣方式
3.交通工具——智謀在先的器械技巧
4.古代兵器——攻防兼備的戰爭文化
5.科技發明——天人合一的創造成果
第十二章 百納之裘——服裝服飾藝術設計
1.寒暑之蔽——服裝的功能定位與形式
2.深衣襦裙——婦女服飾的多變與定型
3.莊嚴禮重——禮制服飾的形成與發展
4.異彩紛呈——民族服飾的特色與風格
5.百花爭艷——現代服飾的時尚與傳統
第十三章 歷史上的設計藝術論著與理論
1.春秋戰國諸子爭鳴反映出的設計觀念
2.秦漢魏晉時期的設計實踐與設計理念
3.唐宋明清的設計論著與設計理論
4.近現代的設計研究與設計理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遠古華夏的朦朧圖形意識
人類早期的設計意識與設計活動.是一種非自覺的混沌行為。
遠古人類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鬥爭並獲取生存條件的活動中.需要類群的組織、行動上的配合和精神力量的張揚,這種配合需要一些特定的方式。這些方式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簡單的語言、形體動作或表情;另一重要的方式就是在地面、洞穴、石壁及其他平面載體上刻畫的簡單圖形或符號刻畫。今天看來,這些稚拙、簡陋的圖形與符號,其實是早期人類對理想境界的浪漫想像,對自身實踐活動的歸納與記錄,對創造活動的謀劃與組織,是智慧的飛躍,是文化的發端,人類文明也由此而始。從距今約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文化村出土的圖形符號,史前遺址甘肅辛店出土的彩陶圖形,長江下游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階段刻畫在陶器、玉飾品上的雲雷紋、獸面紋,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象形符號,內蒙古狼山、寧夏賀蘭山、新疆阿勒泰、廣西花山、雲南滄源、福建華安等洞穴的岩刻圖形中,均證明了華夏遠古人類對於簡單圖形符號的運用先於文字。這些史學界認定的客觀事實,為中國藝術設計史與設計文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虛擬圖像——神話傳說中的原始圖形創意
遠古蠻荒時期,日月輪迴、盈缺明滅;雲聚霧散、電閃雷鳴;崇山峻岭、山洪肆虐;森木參天,虎嘯狼嚎。人之於自然環境,行無徑、居無所、體無衣、食無糧。艱難困苦的生存條件,使誕生成長於亞洲腹地的華夏人類童年,具有謎一樣的歷程。中國夏代以前的遠古歷史時期(約公元前170萬年~前40萬年),只在大地表層上下留下了極少的舊石器文化遺蹟,可供人們揣摩考證的史料比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