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史?北京》內容簡介:古老文明的祖國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深刻體驗著興衰與變遷、亂世與太平的更替。經歷近代100餘年來的貧窮與落後、動盪與坎坷之後,我們來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近20年來,不僅綜合國力在飛速發展,各行各業也日益縮小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慶幸並為之日夜奔忙的同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清理思緒,拂去歷史的塵埃,留下清晰的史料,緬懷前人含辛茹苦的追求,鞭策當代,激勵後人為之發奮勇為,這是倡導並組織編寫《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史?北京》之初衷。中國有史可考的醫學分科,始於周代。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當時的官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此後,隨著醫學的發展,分科亦漸趨具體化。中國耳鼻咽喉科起源當屬《史記?扁鵲傳》“當年扁鵲過邯鄲,為婦女醫;過洛陽,為耳目痹醫;過鹹陽,即為小兒……”。算來已有2500年的歷史。
19世紀中葉西方醫學傳入我國,20世紀初在外國傳教士辦的醫療機構中始有耳鼻咽喉科或眼耳鼻咽喉科。其後漸有國人從事耳鼻咽喉科專業工作,但發展緩慢,到新中國成立該專業從業人員尚不足100人,且多集中在北京和沿海幾個大城市。建國前,北京市三院和同仁醫院的耳鼻咽喉科是北京市屬醫院僅有的耳科學建制。1951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北京分會成立時,全部會員不足26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科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創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大學科理念的指引下,學科蓄勢待發。進入新世紀,我們加快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臨床、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層出不窮,碩果纍纍。我們看到年長專家們老驥伏櫪,志在耕耘;更欣喜看到青年才俊層出不窮,為北京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相比學科歷史的長河,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正是這些逐浪小花使學科長河奔流不息,孕育無窮的活力。“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希望每一位學道同仁都能讀史以明智、明責,激發創業情懷,獻身學科發展與進步。
醫學史編寫工作不僅要著重於醫學科學的發展進步,更應關注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在疾病控制過程中的影響。不能脫離中國近代醫學發展的社會背景,以經歷史實為依據,歸納總結經驗與教訓,提供歷史鏡鑒,是我們工作的宗旨。希望通過學史的編寫出版,使作者和讀者們將目光從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收攏歸來,關注整個學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把我們傾心為之呼號的專業發展、學科建設視為社會整體結構中的一部分,置於不同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環境中進行考察。診療疾病不僅是個體的,或單獨發生的生物學事件,也將同時反映出醫學知識和醫學制度進化的歷史,反映出社會對待疾病的態度和人們信奉的治療觀念。這些,影響著制定衛生政策和法規,影響著醫患關係。歷史上的天花、現世的SARS、AIDS,本學科的聽力障礙性疾病、上氣道變應性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等,不僅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狀況,也深刻地影響著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
醫學史分為綜合史和專門史兩大類,《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史?北京》屬於後者,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專門史。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超越簡單評述醫學故事的局限,期望能充分、全面的展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豐富而生動的歷史畫卷和演化模式,鐫刻經久不衰的精華。
在編撰整個學史過程中,參加單位多達七十餘家,人員過百人。由於每個人對學史編寫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不同,編寫風格迥異。加之許多珍貴資料僅存記憶難以求尋,致使初衷與成書多有不盡人意之處,儘管幾易其稿,仍留有諸多憾缺。寄希望於喚起廣大業界同仁攜手,回憶並收集更多史料,也希望調養起隨時注重收集、保存和整理各種珍貴資料的興趣,為今後或再版時彌補。
此次專科學史的編撰,主要以北京現代醫學中的專科學史為主,兼設篇章介紹北京現代中醫耳鼻咽喉科現狀,由北京中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大新教授組稿。至於中醫耳鼻咽喉科專業史,因其歷史久遠,資料紛繁,應組織人員於適當時期另立專案編寫為宜。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史?北京》是編寫並出版《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史》系列叢書的序曲。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國內各地本專業傑出人才層出不窮,他們為中國近代百年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