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跨越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任何角落。"這是1987年9月20日從北京向海外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這也預示著,網際網路時代悄然叩響了中國的大門。20年前發出這封郵件的是德國的維納·措恩教授。他當時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中心任教。措恩教授18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回憶了當時的情形。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個科技研討會。經過一番調試後,他將北京的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和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中心實現了計算機聯結。9月20日,他起草了這封電子郵件,並與中國的王運豐教授一起署名後發出,成功地傳到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台計算機上。
幫助中國跨入網際網路門檻的措恩教授回憶說:"第一個回信的是一名美國計算機教授,後來,回信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措恩教授被稱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1984年8月2日,經過他的努力,德國首次接入國際網際網路,他本人也發出了德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為此,措恩教授於2006年獲得德國總統親自頒發的聯邦十字勳章。
措恩教授回憶說,最初想實現德中兩國間計算機互聯只是出於一個很單純的想法:為了方便與中國同行的溝通與交流。措恩教授說,當時,從德國寄信到中國至少要8天時間,而電話、電報極其昂貴。"
在幫助中國成功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後,措恩教授繼續為中國的網際網路添磚加瓦。1990年11月28日,經中國方面授權,措恩教授為中國註冊了.cn國際域名,並把域名伺服器架設在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系統。這個域名伺服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給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措恩教授幫助中國首次接入到國際網際網路並發出中國第一封跨國電子郵件時,並未意識到其劃時代意義。他說:"當時我知道這是件大事,但從未想到網際網路能發展到今天這種狀態。"
20年彈指一揮間,接發電子郵件早已成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訊手段之一。如今,中國網民總人數超過1.62億,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諸多中國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網際網路技術及套用方興未艾。
發展
20年過去了,和措恩教授一起敲開中國網際網路大門的王運豐教授已於10年前辭世,措恩教授本人也已64歲,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不過,讓措恩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中國人民沒有忘記他。措恩說,他經常接到中國方面的邀請,到中國訪問,與中國科技界進行交流。
9月18日,數十位中外學者在德國波斯坦大學集會,紀念中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周年。胡啟恆院士代表中國網際網路業界向措恩教授贈送了一塊水晶玻璃"功德牌",上面刻著:"衷心感謝您為中國網際網路早期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