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

長武站位於黃土高原中南部陝甘交界處,距離西安市200公里,北緯35°12?,東經107°40?,海拔1200米。 以黃土高原溝壑區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環境效應為研究方向,重點研究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中水分、養分循環及平衡演變規律,探討提高旱地農業生產力的機理與技術,探索環境變化條件下農業生態系統的回響及其演變趨勢,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提供示範。 面向黃土高原南部,以高原溝壑區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研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環境效應,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區域農業持續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始建於1984年,位於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設在黃土高原溝壑區的野外試驗站,實行開放管理體制。
長武站位於黃土高原中南部陝甘交界處,距離西安市200公里,北緯35°12?,東經107°40?,海拔1200米。主要農作物有冬小麥、春玉米、馬鈴薯、高粱、糜子、豆子等。土壤為黑壚土,母質是深厚的中壤質馬蘭黃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580mm,平均溫度9.1°C,無霜期171天,地下水位50-80m,無灌溉條件,屬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區。地貌代表黃土高原溝壑區,塬面和溝壑兩大地貌類型單元分別占35%和65%,有塬、梁、溝三種土地類型,面積各占約1/3。該區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水土流失嚴重,降水分布不均,乾旱頻繁,作物產量不高。本區溝坡土地資源相對豐富,開發潛力較大。
以黃土高原溝壑區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環境效應為研究方向,重點研究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中水分、養分循環及平衡演變規律,探討提高旱地農業生產力的機理與技術,探索環境變化條件下農業生態系統的回響及其演變趨勢,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提供示範。
研究方向: 面向黃土高原南部,以高原溝壑區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研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環境效應,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區域農業持續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