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1966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解決我國“三線”建設中的災害與環境問題,成立了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原名西南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土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以及山區生態、水文和環境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啟動後,因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的需求,成都山地所整合了山地災害領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機構,成立了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全體研究人員齊心協力發展山地災害學科,進一步增強實驗室在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系統創新能力,努力提高我國山地災害研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使得實驗室成為國際化的山地災害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

實驗室-依託單位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以東川土石流觀測研究站、二灘金龍山滑坡觀測站、九寨溝土石流觀測研究站和元謀水土保持觀測試驗站等幾個野外觀測台站為核心組建起來的。
1966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解決我國“三線”建設中的災害與環境問題,成立了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原名西南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土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以及山區生態、水文和環境等問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啟動後,因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的需求,成都山地所整合了山地災害領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機構,成立了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科研領域

重點實驗室定位於套用基礎研究,主要面向山區建設與重大工程及其環境安全的需求,以長江上游和青藏高原為主要研究區,針對土石流、滑坡和土壤侵蝕形成和防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以山地表層岩土物質穩定與遷移為核心,通過區域規律分析與過程深化研究相結合、室內動力學實驗與野外現場觀測試驗相結合、理論分析、觀測實驗研究和數值分析相結合的綜合集成研究,揭示山地表層系統物質遷移過程與災害形成機理,及其二者之間的相互回響機制;探索岩土工程和生態工程的災害調控原理、方法以及二者的科學配置,為我國山地災害防治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與環境安全提供理論依據和關鍵參數及其技術支撐
重點實驗室由室內實驗室和野外觀測試驗基地組成,擁有數量眾多的各類觀測、實驗設施和精密的專業分析儀器,可開展以土石流、滑坡、土壤侵蝕為主的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觀測、實驗和研究。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山地災害形成機理,運動力學,成災機制,監測技術、預測預報理論和方法,災害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災害減災原理、方法與技術體系,減災工程結構最佳化和可靠性分析等。

實驗室-科研團隊

實驗室現有43位固定人員,其中研究員15名,副研究員11名,實驗和觀測人員9人。其中主持“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首批人選1名,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學者4名,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3名,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名。現有自然地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自然地理學和岩土工程博士學位點2個;自然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工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土壤學碩士學位點7個。現有博士生導師14名,碩士生導師10名。已畢業碩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3名,出站博士後2 名;在讀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38名,在站博士後3 名。

實驗室-科研成果

重點實驗室自建立以來,在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實用價值的成果,主要有山地災害區域分布規律、山地災害資料庫和信息系統平台、土石流滑坡預報理論與技術、西部山區道路土石流滑坡防治理論與技術體系、水利水電工程土石流滑坡防治技術與預案系統、山區城鎮土石流綜合減災技術體系、基於主動減災的風景區土石流防治理論與技術體系等。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山區幹線鐵路公路土石流減災,山地油氣管道地質災害綜合預測與防治和汶川地震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僅2006-2007年,重點實驗室共發表論文436篇。其中SCI、EI和ISTP檢索各為25篇、65篇和42篇,出版專著21部。“西部山區道路土石流防治理論與技術”成果獲2006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實驗室-功能定位

在實驗室主任崔鵬研究員的帶領和科學院的支持下,實驗室有機地融合了相關領域的優勢研究力量,吸引了一批國外高水平的前沿科學家,瞄準山地災害學科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協力攻關,解決山地減災、區域發展和工程建設安全保障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全體研究人員齊心協力發展山地災害學科,進一步增強實驗室在山地災害研究領域的系統創新能力,努力提高我國山地災害研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使得實驗室成為國際化的山地災害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