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隴縣成為中國首個“社火文化之鄉”
2013年2月22日,在“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暨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俗禮儀表演評獎”活動,中國民協正式授予隴縣“中國社火文化之鄉”。據悉,這是全國首家被授予“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的地區。
隴州社火作為古隴州先民圖騰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種民俗禮儀活動,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兩千餘年繁衍不衰。尤其是隴州社火形式多樣,有騎騾座馬、尤顯古戰場的馬社火,千姿百態、玄妙險峻優美的高芯,抬架遊行、上下巔簸或旋轉、意趣橫生的蹺板社火,古樸稚拙、粗獷彪悍的背社火,血腥恐怖、逼真叫絕的“血社火”,雙腳踩蹬、邊走邊舞的高蹺社火,還有威武雄壯的鑼鼓隊、傳神誇張的社火臉譜及鞦韆、蹺板、舞獅舞龍、耍大頭、古參軍、竹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表演等,是我國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民間文化歷史遺存。2003年被陝西省命名為“民間社火之鄉”,2007年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隴州社火游演被譽為“黃土地上的狂歡節”。近年來,隴縣縣委、縣政府積極挖掘,連續多年舉辦了“社火藝術節”,促進了社火這一傳統民俗的傳承和發展。
鶴壁市榮獲“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稱號
2015年3月3日上午,在第三屆中國(鶴壁)社火大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社火大賽開幕式上,鶴壁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稱號。
據了解,山花獎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旨在獎勵各種民間文藝成果的國家級民間文藝評獎活動,這次“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的授牌,對於鶴壁市進一步傳承弘揚社火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社火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鶴壁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火傳承群體龐大,民眾參與面廣,有關廟會與社火相關的文獻記載豐富而翔實,歷史遺蹟遺存與史料遺物豐厚而真實。與濬縣正月古廟會、祭祀活動等相生相伴的傳統民間社火文化作為我市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經典,在千餘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原民間表演藝術,鄉土特色鮮明,演出內容豐富,表演形式多樣。目前,全市有400餘支社火表演隊,有舞龍、舞獅、高蹺、秧歌、竹馬、盤鼓、背閣、抬閣、地蹦子、金龜舞等近百種社火表演種類,可以說“村村有玩會,會會有絕活兒”。
近年來,鶴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火文化的傳承發展,制定了科學發展規劃,加大保護力度,加強引導管理,強化政策保障,先後投入巨資修繕遺址、遺蹟,建成了社火展覽館,對民間藝人積極進行扶持,特別是通過舉辦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中國春節文化高峰論壇、社火文化藝術節等重大民間文化活動,以濬縣大伾山春節古廟會為平台,致力於社火文化的傳承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濬縣社火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專家介紹,鶴壁市是全國第二個、我省首個獲“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稱號的城市,另一個被授予此稱號的是陝西省寶雞市隴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表示,鶴壁市的社火是民俗藝術瑰寶、地域文化坐標。經過代代相傳,不斷創新,凝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記憶,傳承了獨特的民俗風格,是鶴壁人民對民俗文化的巨大創造,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希冀,社火已經深深地融入人民的血液和生命中。鶴壁市被授予“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稱號後,更加有利於深入挖掘、培育和發展地域文化資源,促進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國社火文化之鄉落戶鶴壁
2015年 3月2日晚,《黎陽歡歌》在鶴壁市藝術中心歌劇院盛大演出,拉開了第七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的帷幕。次日,在鶴壁市淇濱區、濬縣兩地舉行的“山花獎”社火大賽、“金鼎獎”嗩吶大賽、民間社火巡演、中原特色曲藝表演等活動,讓這個正月熱鬧非凡、紅紅火火。
12省市代表隊齊聚鶴壁,傳統絕活輪番上演
3月3日上午9時,參加第七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開幕式的嘉賓及遊客聚集到濬縣逛廟會賞民俗,同時觀看了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社火大賽。
據“山花獎”社火大賽評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介紹,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
此次參加“山花獎”社火大賽的共有13支隊伍,來自河南、山東、廣東、內蒙古、天津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比賽開始前,濬縣的社火團隊先在比賽現場進行了短暫的巡遊,背閣、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精彩的民俗表演引來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快看,快看,那個小猴子多可愛,還會翻跟頭。”背閣表演中扮演小猴子的小演員在鞦韆上前後空翻。
天津市漢沽龍武飛鑔(chǎ)老會為觀眾帶來了《漢沽飛鑔》,使用對鑔、大鼓、大鐃為演奏樂器,由耍鑔人用不同技法耍鑔,讓人眼前一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麒麟舞隊帶來的《南國麒麟舞吉祥》,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與北方舞獅一決高下;濬縣東關村的新東興武獅團將獅子從出洞、玩耍,到飢餓、看到靈芝、面對懸崖疑惑懼怕、飛過懸崖,最終採到靈芝飽餐一頓的過程,表演得惟妙惟肖。
據“山花獎”社火大賽評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介紹,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
此次參加“山花獎”社火大賽的共有13支隊伍,來自河南、山東、廣東、內蒙古、天津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比賽開始前,濬縣的社火團隊先在比賽現場進行了短暫的巡遊,背閣、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精彩的民俗表演引來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快看,快看,那個小猴子多可愛,還會翻跟頭。”背閣表演中扮演小猴子的小演員在鞦韆上前後空翻。
天津市漢沽龍武飛鑔(chǎ)老會為觀眾帶來了《漢沽飛鑔》,使用對鑔、大鼓、大鐃為演奏樂器,由耍鑔人用不同技法耍鑔,讓人眼前一亮;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麒麟舞隊帶來的《南國麒麟舞吉祥》,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與北方舞獅一決高下;濬縣東關村的新東興武獅團將獅子從出洞、玩耍,到飢餓、看到靈芝、面對懸崖疑惑懼怕、飛過懸崖,最終採到靈芝飽餐一頓的過程,表演得惟妙惟肖。
民間工藝、現代元素,豐富社火文化
除了精彩的社會表演,伾浮路兩邊琳琅滿目的民間工藝品也讓遊客們流連忘返,一些知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現場獻藝更是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另外,在淇濱區的社火表演中,記者發現,表演形式更加豐富了,除了傳統的舞龍舞獅、嗩吶等表演外,太極劍、扇子舞、街舞、廣場舞等表演也融入進來。
“中國社火文化之鄉”花落鶴壁
2015年3月3日下午,第六屆中國春節文化高層論壇·社火文化論壇在鶴壁迎賓館開幕,鶴壁市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社火文化之鄉”。
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華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特別贊成授予鶴壁為中國社火文化之鄉,我建議鶴壁成立社火研究所,將來建設社火博物館。把現有關於社火的資料等都收集起來,用這些來吸引國內甚至國外的學者、遊客。要打造出一種效果,就是看社火就到鶴壁,研究社火就到鶴壁。”
中國民協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宣布決定,鶴壁有關廟會及社火的文獻記載、歷史遺蹟遺存豐厚且詳實,並在千餘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獨具中原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形式。鶴壁市共有400餘支社火表演隊,體現出民眾自娛自樂的文化特點,因此,中國民協正式命名鶴壁市為“中國社火文化之鄉”,並將建立中國社火文化研究中心。
“濬縣正月古廟會不僅屬於鶴壁,更屬於全中國、屬於全世界。”河南大學民俗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彭恆禮告訴記者,“有條件的話,濬縣正月古廟會應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恆禮認為,依託古廟會的民俗文化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文化傳承等方面來講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