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革命

中國的經濟革命

經濟類理論研究圖書。以河北中部的高陽工業區為研究個案,從該工業區20世紀的發展歷程揭示中國鄉村工業的發展面貌,從高陽模式的成功,透視出當今中國“經濟奇蹟”的奧秘。作者為日本上智大學副校長顧琳(Linda Grove)。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的經濟革命》《中國的經濟革命》把高陽工業區的發展分為三個不相連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爆發,初步的原料和銷售市場被戰爭打斷;第二個階段從抗日戰爭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結束了私營紡織企業和鄉村紡織的歷史;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高陽成為當今中國毛巾、毛毯、毛線以及其他紡織品重要基地。作者指出,高陽鄉村工業的生產方式是與20世紀全球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及中國的社會變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表現在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和經營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不斷變革。進而作者總結了中國鄉村工業的典型生產模式——高陽模式,其特點是“兩頭在外”,即原料的供給和產品的銷售均不在當地。實際上這是當今中國鄉村工業的普遍模式,從高陽模式的成功,透視出當今中國“經濟奇蹟”的奧秘。作者從歷史走向了現實,從傳統中國找到了認識當今中國的路徑。所以,該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的學術和實際意義是明顯的。

作者簡介

顧琳(Linda Grove),日本上智大學副校長、國際教養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經濟史尤其是華北經濟史。

媒體推薦

經過多年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顧琳教授對20世紀中國的鄉村工業化問題做出了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本書通過對商號本身和工業區內經濟活動的分析,證明在一個相當長的不同時期里工業增長的變化是密切聯繫的。任何讀了這本書的人都不會再認為工業化主要是一個大變革時期的城市現象,這種城市的現象只不過使得中國經濟看起來像那些先進的工業社會。
——王國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顧琳教授的論證是宏大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具體的。當一些學者從理論上將中國最近的工業增長和前工業化社會的某些特徵聯繫起來的時候,顧琳教授則提供了一個在跨越20世紀的檔案資料和實地調查基礎上的實證研究的案例。
——彭慕蘭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亞大學爾灣分校顧琳教授的這本著作提出了一些關於20世紀及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具有挑戰性的卓見。作者在長期對1949年以前高陽織布工業研究的基礎上,又考察了“後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改革。與其他大多數的研究相比,這本書成功跨越了1949年這一學術研究上的鴻溝,對l949年前後的社會做出了同等重要的分析……總之,任何一個對近代中國歷史或者經濟發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最好著作之一中有所得。
——蒂姆·賴特
英國舍菲爾德大學顧琳教授的這本著作有著重要貢獻,因為它將“歷史”帶到了關於當前改革時期中國鄉村工業化的爭論……顧琳教授的研究強有力地提醒我們中國早期鄉村工業化實踐的重要性,以及這種早期實踐和當今鄉鎮企業發展之間的聯繫。這本著作行文優美,論證有力,處處都顯示著紮實的研究功力。那些對中國鄉村工業化、經營實踐和經濟史感興趣的讀者更應該閱讀本著作。
——陳意新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威明頓分校

編輯推薦

《中國的經濟革命》:這個有力的、嚴謹的研究揭示了鄉村工業和鄉村企業家在中國經濟奇蹟中的角色。顧琳教授將注意力放在華北地區的織布工業區,探索這個工業區內小企業積累資本的方式,探索它們在上個世紀中如何組織企業、如何建立起全國性的市場網路、如何改進品牌形象。跨越“歷史”和“當代經濟”研究中傳統的割裂,作者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傳統經營實踐和現代經濟成長之間的聯繫。一個建立在二十幾年對歷史檔案的研究和實地訪問、調查基礎上的《中國的經濟革命》,是第一本基於西方人視角的關,於中國小企業的商業史研究。

目錄

譯者序
中文版序
致謝
上篇
工業區和高陽增長模式
找回企業家的聲音
第一章 工業區的建立
第一節 袁世凱的促進實業政策
第二節 技術的開端——鐵輪織機
第三節 高陽商人和新式織布工業
第四節 招募紡織者
第五節 進口替代
第六節 日本的出口計畫和高陽的棉花產業
第七節 織布工業的增長周期
第八節 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節 技術革新與復甦
第十節 1930—1933年高陽織布工業的危機
第十一節 復甦和新的繁榮(1934—1937)
第二章 高陽的企業家們
第一節 布線批發商號
第二節 從作坊到小規模工廠生產
第三節 高陽商號和中國商業史的研究
第三章 鄉村織戶
第一節 生產的組織形式
第二節 新的社會關係:團結和衝突
第三節 保持競爭力
第四章 銷售網路
第一節 華北的棉織物市場
第二節 市場擴張
第三節 銷售策略
第五章 共有資源
第一節 帝制末期的中國商會組織
第二節 推銷高陽模式
第三節 商會和縣政府
第六章 戰時崩潰
第一節 戰爭期間的企業家資本
第二節 戰爭年代的紡織者們
第三節 工業區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
第七章 從市場到計畫:第二個增長期
第一節 過渡的分期
第二節 新的經營策略——私營和國有企業
第三節 土地改革,作坊資本,染色和整理部門
第四節 向社會主義過渡
第五節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擴張
第六節 最後的轉變
第七節 國家計畫與小規模工業模式
下篇
企業家傳統
第八章 從計畫到市場:第三個增長期
第一節 終溶改董政
第二節 改革和鄉村工業的增長
第三節 高陽改革的開端
第四節 發展軌跡
第五節 企業家遺產與第三次增長
第六節 當代高陽工業
第九章 現代企業中創業的精神遺產
第一節 股份合作制企業
第二節 鄉村企業融資
第三節 企業增長模式
第四節 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節 商業合夥制的穩定性
第六節 勞動管理關係
第七節 企業、鄉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節 私營企業和鄉村
結論
高陽模式與高度社會主義化的傳統
改革期間的私營企業與政府
當代中國的工業區模式
參考文獻
索引
圖表目錄
地圖
1.1 高陽工業區分布圖
4.1 外莊網路的擴張
4.2 蚨豐號和匯昌號的外莊分布

引言圖1當代高陽
1.1 鐵輪織機
2.1 楊木森
2.2 楊氏家譜與商號
3.1 婦女絡經
3.2 織布工資
4.1 張家口市場的市場份額
4.2 同和商標
7.1 20世紀50年代初公有商行和獨立織戶之間的競爭
8.1 晾曬紗線
8.2 李果莊市場
8.3 運貨到市場
8.4 紡織品交易中心
8.5 毛紡廠

1.1 產品的多樣化
2.1 60家布線莊平均每家的資產負債狀況(1933年3月)
4.1 張家口的價格比較
5.1 高陽商業學校課程(1910年)
7.1 作坊和工廠的增長(1950—1954年)
8.1 全國紡織業中的高陽人
9.1 樣本企業股份情況調查
9.2 商業合夥制的變化
……

序言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於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於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覆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文摘

上篇
第二章高陽的企業家們
袁世凱的技術轉移運動為鄉村工業創造了增長的空間。一批具有創業遠見的小城鎮商人利用這個機會創建了一個中國最有名的鄉村工業區。第一代企業家把新技術與新的組織形式結合在一起創立了新的企業,建立了一個工業區。第一代企業為後來的投資者和管理者開辦企業樹立了榜樣。儘管後者並不是熊彼特關於企業家傳統學說中的創新者,但他們大膽投資開創新的企業,是資源的關鍵組織者。先輩的成功產生一種企業家文化,它影響著工業區三個增長階段中數以千計的小企業。高陽人說,當地的企業家精神就在於每個人都夢想著成為自己企業的老闆,有記錄顯示,幾千名個人都曾投資建立獨立的作坊或商號。
近年來,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把中國的企業家文化看作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影響的產物,在整箇中國社會都很普遍。一些學者顛覆了馬克斯?韋伯的著名論斷,認為中國文化並不是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而是一種發展的加速器。究竟孔子的儒家文化中的哪些部分發揮了這些作用並不清楚,但是在中國文化中一種新的動態資本主義的出現看起來已經是這種聯繫的充分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