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唐宗對策,大喜英雄入彀中;慈禧廢考,長使國人問根底;科舉一千三百年,科名花落知多少?——自丙午科鄉試會試皆停以來,侃侃可答此問者累世一人,齊如山也。
科名滿卷,落英繽紛,生機陡動。是檢點科名也是檢點是非,是述評故事也是述評美醜。
於是,遠去了的越遠越廣闊。於是留下來的,越留越深刻。
科場沒了,秀才舉人進士……還有嗎?然而項背相望,所謂非常之才不再匪夷所思,尤如孫承宗、王偉人等等之流芳坊間,也都在這部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百科全書里找到了科名之外的本原。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童生
第三章武童生
第四章 監生
第五章佾生
第六章 秀才
第七章 武秀才
第八章 廩生
第九章 增生
第十章 附生
第十一章 貢生
第十二章 舉人
第十三章 武舉
第十四章 進士
第十五章 狀元
第十六章 榜眼
第十七章 探花
第十八章 傳臚
第十九章 翰林
第二十章 主事
第二十一章 知縣
第二十二章 中書
第二十三章 武進士
第二十四章 武狀元
第二十五章 結論
附錄
附言
編後記
書摘
第十七章 探花
探花這個名詞,可以說是始自唐朝,但彼時探花的性質,與明清兩朝不
一樣。據各種筆記說,唐朝的進士及第之後,在杏園宴會,名曰探花宴,一
定在同榜中選出年最少者二人,遍游名園,探采名花,謂之探花使,亦曰探
花郎;到宋朝初年,還是如此,都不限定第三名也。《稱謂錄》載戴埴《鼠
璞》云:本朝故事,吳且榜、馮拯為探花,太宗賜詩云“二三千客里成事,
七十四人中少年”;蔡寬夫《詩話》,亦但言擇少年為探花,今獨以稱鼎魁
,不知何義云云。接戴埴是宋朝末年的人,看他這種語氣,是宋朝永以年少
者為探花,到了南宋朝,才以第三名為探花的。一直到清朝末年,還是如此
。至其所有的情形,則與榜眼完全相同。
至於殿試臚傳宴會,探杏花故事,也是一直傳到了清朝末年,還留傳著
這種風氣。每到春天,杏花盛開之時,所有的進士,尤其是翰林鼎甲,凡富
裕者,多要到京外去看杏花,以作自己登科之紀念。按北平之外,杏花最多
的地方,要數良鄉房山一帶,但路遠而不通車,間有去者,但甚少。其次便
是京西之大覺寺,路雖不近,而騾車可到,且此處有一紀念之建築,即是大
覺寺旁院之亭子,鹹豐年間,與英法城下士盟,所訂條約,即是在此亭內簽
的字,固然是傷心的事,但大家都要借看杏花之便,前去看看,所以有許多
人多要到此處,若在會試之年,則去的更較多。我還陪著先君去過一次,數
里之內皆是杏花,確有可觀。到了民國,老講士還有去的。
P150-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