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電影史》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的通史著作。作者丁亞平長於積累,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追蹤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變化,視野寬廣,考察細緻。《中國當代電影史》簡明扼要地總結出中國當代電影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論述當代電影各主要歷史階段的基本情況和電影文化成就,以具有範式意義的影片、人物和重要電影現象為線索,勾畫了一部生動而清晰的中國當代電影歷史。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電影,從邊緣到中心,根植於廣闊的文化、社會歷史背景之中。丁亞平編寫的《中國當代電影史》以此為對象,力求尋找關鍵點,客觀白描,扼要地概述中國當代電影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論述當代電影各主要歷史階段的基本情況,主要電影人物、電影政策、電影文化成就。
作者簡介
丁亞平,我國首屆電影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國電影“華表獎”、電視“金鷹獎”、“五個一工程”電影獎、數字電影“百合獎”等多個獎項的評審。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年課題、年度課題、國家重點項目,並獲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作為中國電影史學者,積極參與國際及亞洲電影交流,曾赴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丹麥、韓國訪問研究及講學;多次赴香港大學、香港電影資料館進行學術交流並擔任主講教授。
主要成果:發表學術文章三百餘篇,總計兩百餘萬字;出版專著《藝術文化學》、《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老電影時代》、《電影的蹤跡——中國電影文化史評》、《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中國當代電影史》等,總計12部。擔任全園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國電影》、《電視藝術》主編。此前,亦曾任文化藝術出版社總編輯。
目錄
自序/001
第一部分 電影·政治:國家授權與現實空間位移
引言/009
第一章 記憶與解放的路:新時期電影的形成/014
第一節 政治、時代主題插入與老電影家的選擇/014
第二節 觀影的情感史/029
第三節 以影載道的艱難轉折/043
第四節 批評政治學:如何解讀電影密碼/054
第五節 第四代:時代之間/066
第二章 改變與顛覆:人、藝術、商業的詩學/082
第一節 政治、大眾與商業角逐/082
第二節 謝晉:生活史、真諦與美德/097
第三節 實踐生活的要求與“謝晉模式”的反思/109
第四節 第五代崛起:作為社會與個人的一種“生態”/118
第五節 通過政治、商業進入現實/136
第二部分 90年代的市場、社會重造與越界的電影行為
引言/155
第三章 欲望的整體:價值、市場化與責任/162
第一節 主旋律文化、電影的政治性及其轉換與改造/162
第二節 市場體制變化與電影對商業及娛樂化的追求/189
第三節 文化向度與電影多維主義的發展/203
第四節 馮小剛賀歲片與走向藝術和娛樂的商業化/218
第四章 他者的言說:開放的銀幕與新興電影的身份想像/233
第一節 電影節電影/233
第二節 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走向開放與交流/249
第三節 大片的引進與電影的改變/263
第四節 嫁接與現代性:賈樟柯及其他新一代導演的選擇/280
第五節 第六代的非主流製作與文化語碼/297
第三部分 版圖遷延:進入21世紀的電影文化與產業
引言/319
第五章 文化空間與國營轉向市場導向/329
第一節 球域化與不斷證實的所指/329
第二節 再生與更新:創作空間的變化/339
第三節 國營轉向:實踐範疇及其表征/350
第四節 《英雄》與民營電影業登上舞台/372
第六章 明星的文化表征轉移與重新語境化/395
第一節 明星接受史、情慾升華標本/395
第二節 作為東方想像視覺載體的鞏俐/408
第三節 章子怡:視覺傳媒時代的符號構建/425
第四節 明星對象化與影迷文化/437
第七章 話語的交換:電影體系變奏與挑戰/447
第一節 港台電影、市場新語彙與後第六代/447
第二節 從賀歲檔到進口大片/466
第三節 主流電影何為:觀眾、詮釋與符號/482
第四節 反思性變革、電影政策機制與象徵形式/499
第八章 主體性建構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電影/514
第一節 價值觀、影像空間生產與表意實踐的重構/514
第二節 電影:倫理實證化及其問題/529
第三節 藝術電影與文化主義/544
第四節 中式商業大片:跨越疆界/558
第五節 話語途徑、電影審查及批評:公眾空間的建立/574
附錄/593
中國當代電影史年表/593
中國當代電影片目/641
參考文獻/772
後記/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