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

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

本書用生動的文學化語言,支觸摸一段剛剛發生過的歷史;用是影和電影周邊環境的互相影響,來分析每一時間段作品的成色和形態;從具體到拍攝背景、票房統計之類的量化現實,到夾敘夾議、“故弄玄虛”式的多樣信理論提升……這些特點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某些新的學術方式,很值得我們回味。電影本身是一個歸屬很雜亂的東西,意識形態工具、工業化生產的文化娛樂商品、通過多道工序由集體創作完成個人意圖的藝術勞動等等。

媒體評論

書評

2001年5月,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慶典中,有境外記者問我,北大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具有怎樣的特色?我說,它的特色就在“北大”兩個字,這貌似詭辯的回答,其實有很多含義。說得更清楚一些,就是我們的學院將繼承北大的傳統。這傳統的意義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八十多年前,北大站在時代的前列,開設了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會,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創辦了中國第一份新文學期刊,使北大成為中國新聞教育的搖籃和中國新聞事業的先鋒。今天我們在新世紀開元之年創辦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樣要追隨世界潮流,走在時代前列。

人們用各種名號來描述21世紀:資訊時代、網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時代……無論哪一個稱呼,都離不開在信息科技推動下蓬勃發展的當代媒體。大眾媒體最初只是傳遞訊息、提供娛樂的工具,是政治文化體制中的附屬品,現在它們已經成長為龐大的跨國產業,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力軍,牽動著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在時代潮流中推波助瀾、勢不可擋。這一世界潮流也推動著中國傳媒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中國傳媒的市場化、產業化、集團化已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整個信息、文化、傳媒產業出現了所謂的“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局面。

時代的變化必將對相應的學科產生影響。在傳播業界群雄並起的大變革時代,人們需要擺脫舊模式、舊框框的束縛,需要更新理論、更新思想、更新行為。以人類傳播行為和大眾媒體為研究對象的新聞與傳播學將面臨新的課題、承擔新的任務。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我們學院的首要任務是為社會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一代新聞與傳播人才。我們要認真審視舊的理論模式、學科框架、辦學理念,要進行大幅度的革新,這樣才能回應時代的呼喚。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開始作了一些嘗試。在學科設定上,我們建立了新媒體與網路傳播系,開設了(或即將開設)網路傳播、媒體經營、信息經濟學、傳播倫理、數字出版技術、整合行銷傳播等一系列專業課;在教學思想上,我們鼓勵不同學科的滲透、交叉和知識領域的拓寬,吸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進入新聞與傳播學專業;在辦學方式上,我們主張“開門辦學”,積極加強與新聞傳播業界和媒體產業部門的交流與合作,請實踐經驗豐富的第一線專家來講學,派學生到實務部門去學習,與媒體業界共同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培訓、合作研究,努力形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良性循環。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開始編寫“2 l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在注重本學科的傳統基礎知識的同時,我們的教材將力圖體現“新、博、活”的特色。“新”就是吸納新的學術成果,開闢新的學科領域,探討當代的新問題和新觀點;“博”就是在選材上博採“他山之石”,突破傳統的學科疆界,實現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諸多學科與新聞傳播學的相互參照、滲透、融合;“活”,即打破“教材至上”的觀念:教材不是供學生死記硬背的“經書”,而是參考資料、輔助讀物。活的教材應該具有“開放性”,允許提出問題,也允許有多種答案,提倡多種學術流派的爭鳴。最好的教材應當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智慧和創造力。

學院剛剛組建,我們給自己懸起了高遠的目標,雖暫不能至,心誠嚮往之。為了培養和造就新型人才,為了推進中國新聞與傳播事業的發展,我們將竭盡全力,作出哪怕是一點一滴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編寫這套教材的目的。

龔文庠

2001年l 2月8日於北大燕園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徘徊時代

第一節 乍暖還寒:1977-1978年的文化生態

第二節 沉重翅膀:陣痛後的電影界

第三節 徘徊踏步:恢復時期的電影創作

第二章 補課時代

第一節 思想解放:1979走進新時代

第二節 集體補課:電影本性的討論

第三節 走向真實:電影藝術的第一個台階

第四節 遭遇激情:恢復電影的感受力

第三章 改良時代

第一節 電影的改良:三代同堂的電影創作

第二節 戰火中的青春:第三代導演的創作

第三節 儒者風範:謝晉的電影

第四節 春雨瀟瀟:1979-1983年的電影生態

第五節 詩化生活;吳貽弓的電影

第六節 人的主題:謝飛的電影

第七節 堅硬的外殼:第四代導演的重要作品

第四章 浪漫時代

第一節 浪漫時代:80年代中期的文化生態

第二節 橫空出世:第五代閃亮登場

第三節 影像魅力:第五代的創作特色

第四節 中國力量:張藝謀的電影

第五節 電影詩人:陳凱歌的電影

第六節 孤獨旅人:田壯壯的電影

第七節 黃金時代:第五代其他重要導演及作品

第五章 娛樂時代

第一節 眾聲喧譁:轉型斯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回到最初:娛樂片大討論

第三節 泥沙俱下:娛樂片的創作得失

第六章 高歌時代

第一節 以革命的名義:中國電影的政治意識形態化

第二節 以人民的名義:引吭高唱的”主旋律“電影

第三節 以電影的名義:主旋律影片存在的問題

第七章 寫實時代

第一節 告別革命:90年代初的文化生態

第二節 ”行走的一代”:中國電影新可能性

第三節 我在我創作;新生代導演的創作特色

第四節 開拓電影的疆域:姜文的電影

第五節 藝術家的破壞力:賈樟柯的電影

第六節 個體的創痛:第六人其他重要導演及作品

第八章 台灣電影

第一節 台灣電影的民族性和現代性

第二節 冷眼看生死:侯孝賢的電影

第三節 溫和的撫慰:李安的電影

第四節 冰冷的街道:楊德晶的電影

第五節 病中的孩子:蔡明亮的電影

第六節 台灣其他重要導演及作品

第九章 香港電影

第一節 香港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第二節 天馬行空:香港的武俠電影

第三節 迷失的森林:王家衛的電影

第四節 情感的勝利:關錦鵬的電影

第五節 蒼涼的世界;許鞍華:陳果的電影

第六節 香港其他重要導演及作品

附錄一:1977年以來100部重要影片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