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安全報告

中國產業安全報告

《中國產業安全報告》是201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孟剛

基本信息

今日商務部公布了《2008年中國產業安全狀況年度評估報告》,報告從產業控制力、產業競爭力、產業成長性、產業發展環境、重點行業的產業安全等幾方面,圍繞鋼鐵、石化、輕工、紡織、機械、船舶、汽車、電子、建材、有色等10個重點行業對2007年以來的中國產業安全狀況進行了評估研究。

外資併購意圖增強

報告指出,外資併購領域不斷拓寬,正在從一般消費品行業向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等基礎性行業拓展;獨資化傾向明顯,1984年到2007年,外商投資中外商獨資企業所占比重由3.8%上升到78%;外資併購的戰略意圖增強,近年來外資併購國內知名和規模企業甚至龍頭企業增多。在重點行業的產業安全狀況看,汽車、電子產業控制力較弱,汽車、石化、有色競爭力較弱,石化、電子、有色等產業成長性較差。

產業安全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發展環境方面方面,產業安全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是國際金融危機加大了中國產業發展的風險,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產業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勞動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日趨減弱,能源礦產及環境的制約作用不斷顯現,人民幣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內工業的競爭優勢。

工業領域產業安全風險加大

報告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全球經濟成長明顯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工業領域產業安全風險加大。其中的關鍵是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能源、資源的保障能力下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領域、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既要繼續擴大開放,又要防止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的出現。在短期內,將從產業績效和成長性方面,對產業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報告認為貿易壁壘形式多樣化,企業出口難度加大,成本上升壓力依舊存在,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企業贏利能力下降等方面將將影響中國未來產業安全。

十條建議維護產業安全

對此報告提出了十條建議維護產業安全。主要是強化對關鍵環節的支持,提高產業發展的技術控制力和品牌控制力;加快企業聯合兼併重組;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全球生產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發展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面對危機的承受能力;完善產業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貿易救濟體系與機制,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等。

以下是報告全文: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擴散使國內產業發展和安全面臨著較大的壓力。面對新的挑戰,黨中央和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巨觀政策,努力將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為準確掌握中國產業安全狀況及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組織有關研究機構,從產業控制力、產業競爭力、產業成長性和產業發展環境等幾個方面,圍繞鋼鐵、石化、輕工、紡織、機械、船舶、汽車、電子、建材、有色等10個重點行業(2007年這10個產業合計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總額的94%、85%和76%),對2007年以來的中國產業安全狀況進行了評估研究。

研究表明

2007年以來,中國工業發展和產業安全形勢呈現出急劇變化的特點。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國工業總體上產業安全狀況比較好,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調整相互交織疊加的影響,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第3季度以來產業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產業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影響。
從產業控制力方面看,工業企業產業控制力加強,但外資進入呈現新的特點。首先,內資企業市場控制力有所增強。2006年到2008年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內資企業市場占有率由68.39%提高到70.27%,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則分別從20.39%和19.48%降低到16.90%和16.86%。其次,外商直接投資呈現減速跡象。2007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呈現了利用金額增長而新設立企業下降的局面。從2008年4季度開始,吸收外資的金額呈現快速回落態勢。2008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同比下降27.35%。第三,外資進入方式呈現新特點。外資併購領域不斷拓寬,正在從一般消費品行業向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等基礎性行業拓展;獨資化傾向明顯,1984年到2007年,外商投資中外商獨資企業所占比重由3.8%上升到78%;外資併購的戰略意圖增強,近年來外資併購國內知名和規模企業甚至龍頭企業增多。
從產業競爭力方面看,技術競爭力有所提升,但企業績效和貿易競爭指數下降。一是工業企業績效水平增速從高位回落。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回落,盈利水平下降;工業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大幅上升;市場供需形勢的變化導致行業銷售率下降,產成品庫存資金較快增長。二是工業組織結構趨於分散。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大中型企業在工業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分散化的組織結構增強了一些競爭性行業的活力,但在很多行業也導致了規模不經濟的局面。三是貿易競爭指數下降。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國內企業貿易競爭力指數明顯下滑,2008年1-11月,貿易競爭指數為10.76%,明顯低於2007年12.05%的水平。四是技術競爭能力有所提升。2007年以來,政府和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增加,較大程度地提升了工業企業總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但技術創新能力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從產業成長性方面看,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快速轉向低速,高成長性受到挑戰。主要表現為:產值規模增速大幅下滑。2008年以來,工業增長呈現減速趨勢,尤其是下半年以來更是快速下滑。200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同比減緩5個百分點。市場和要素供給增速快速降低。2008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增速降至24.1%,資產總額增速降至17.61%,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增長率僅為3.45%,遠低於2007年7.02%的增速。工業品及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價格劇烈波動給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經營風險。
從產業發展環境方面看,工業發展環境趨於複雜、產業安全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加大了中國產業發展的風險。一方面外部需求大幅度減弱,導致中國工業品出口下降;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加劇了國內供給矛盾和產業競爭。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各種形式的技術貿易壁壘、進口限制措施、歧視性規則困擾我國出口企業,貿易摩擦對中國參與全球化和產業國際化產生了很大阻礙。三是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產業安全形勢日趨嚴峻。隨著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加深,部分國外企業為轉嫁危機,大量低價傾銷產品,嚴重損害國內產業利益,產業維權訴求增多。四是勞動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日趨減弱。近年來,勞動力、土地等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國內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價格持續上升,加大了工業經濟發展的成本壓力。五是能源礦產及環境的制約作用不斷顯現。六是人民幣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內工業的競爭優勢。
從重點行業的產業安全狀況看,根據產業安全評價相關指標分析,10個重點行業在產業安全方面的表現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總體看,到2008年底,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紡織服裝等行業產業控制力強,船舶、輕工、機械次之,而汽車、電子產業控制力較弱;船舶、紡織服裝、建材、輕工等產業競爭力較強,機械、電子、鋼鐵次之,而汽車、石化、有色競爭力較弱;機械、汽車、船舶等產業成長性較好,輕工、紡織服裝次之,鋼鐵、石化、電子、有色等產業成長性較差。
從今後一個時期影響產業安全的主要因素看,一是經濟全球化負面效應將在經濟周期調整時期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仍將繼續處於衰退之中,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成長速度也將顯著放慢。中國融入全球化的企業正面臨極大的挑戰,需要應對的風險不斷增大。二是貿易壁壘形式多樣化,企業出口難度加大。與傳統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相比,新形勢下的貿易壁壘形式更為多變和隱蔽。中國工業企業將面臨應對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和破解新興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多重壓力,產品出口難度加大。三是成本上升壓力依舊存在,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企業贏利能力下降。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升是長周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於中國總體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企業效益下降的壓力加大,形勢比較嚴峻。四是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效應將會顯現。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及時調整了巨觀調控政策,出台了4萬億刺激內需計畫,先後制定和實施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緩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企業的衝擊。
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為保障國內產業安全運行提供了相對有利的外部條件,但全球化進程加速也使中國經濟在更大程度上經受貿易摩擦和國際經濟動盪的衝擊。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全球經濟成長明顯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工業領域產業安全風險加大。其中的關鍵是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能源、資源的保障能力下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領域、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既要繼續擴大開放,又要防止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的出現。在短期內,將從產業績效和成長性方面,對產業安全產生不利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如果能夠通過鼓勵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技術創新和最佳化結構,則有可能提高技術控制力、品牌控制力和結構競爭力,從而有利於產業的長期安全。
今後一段時期維護產業安全的對策建議是:近期產業成長性普遍面臨困難,保增長成為當務之急;要強化對關鍵環節的支持,提高產業發展的技術控制力和品牌控制力;加快企業聯合兼併重組,提高產業發展的結構競爭力;要靈活應對當前形勢,緩解外貿發展的困難局面;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全球生產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發展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面對危機的承受能力;還要加強信息化和公共平台建設,為提高產業安全水平和競爭力提供外部條件;完善產業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貿易救濟體系與機制,加強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加強預警分析,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積極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秩序,為產業安全與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