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是2007年4月東華大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環境藝術設計(03)》主要內容簡介: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崛起和發展,是我國近年來極為重要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存環境空間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本集除繼續關注環境審美品質提升外,設計的生態性等方面是本集的側重點。本集比上一集在內容體量上有所增加,版式風格基本未變。

中國是產竹大國,應該更要利用好這種本土資源。本期“環境生態”欄目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竹子作為建築材料的各種運用,拋磚引玉,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設計師的不斷探索,生態、環保、可持續利用的材料能成為傳統設計材料的有力補充。

日本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長谷川逸子先生主張建築應與環境融為一體,應為環境而建。她受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的邀請於2009年6月25日在東華大學舉辦“環境藝術和建築”主題演講,這是長谷川逸子先生在中國的首次學術演講。本期“環境日本”特別刊登了長谷川逸子先生的演講節選以及她在上海期間與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建築表皮”和“建築與環境”進行的兩場學術討論。編者圍繞演講主題精選了三件長谷川逸子先生的最新設計作品,以便於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長谷川逸子先生近年來的設計思想。

中國的城市建設速度在加快,建築數量在增多,可是建築的“壽命”卻沒有相應延長。很多建築還未達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就被拆毀或者閒置,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第一期的“創意產業園”專題詳細介紹了上海的舊廠房改造案例,其無一例外地成為了城市新工人——創意產業者的創意工廠。本期“築·境”欄目的《流俗與脫俗》和《融手山隱於市》兩個項目則展現了舊建築改造的另外兩種可能性。這裡的“舊”不再只是時間上的判斷,任何被閒置或棄用的建築都可以被稱為“舊建築”,舊建築的改造再利用也體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公共藝術中的“公共”與“藝術”是兩個互相重疊又互相牴觸的概念,既要滿足藝術家的自我表達,又要照顧到公眾的普遍意識,更要考慮公共空間的規劃和使用。它們之間的微妙關係使得公共藝術作品不單是一件簡單的擺放在公共空間裡的藝術品,而是體現了社會進化的過程。《成長中的香港公共藝術》通過對香港“城市藝坊”策劃人的採訪向大家展示了被譽為香港“六本木”的大規模藝術區。這種先策劃後實施的設計方法,商業投資加政府管理的模式,以及為了公眾能夠真正參與其中而進行的一系列後續宣傳,為編者提供了一條值得借鑑的公共藝術發展道路。

對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狀況研究一直是《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編撰的主要欄目之一。繼2007年第一期《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發表了對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方向設定情況的普查結果以來,2009年,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全國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定課題組”針對此專業的設定情況再次進行全國範圍內的統計與調查,新數據更新至2009年5月底。目的是真實反映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定情況,共同探討和關注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科建設與發展現狀的問題。

圖書目錄

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另眼看建築

環境生態

環境與科技的共生體

生態竹子展館南京站

生態竹子展館重慶站廣州站

竹重重

環境日本

彭·第斯周邊重建計畫

日本珠洲市多功能會館

日本新澙市民藝術文化會館

建築的表情

我是研究環境的建築師

築·境

流俗與脫俗

融于山隱於市

雕琢空間

匣體空間策略

彈性轉換

匣體空間策略

彈性轉換

景觀·環境

生態平衡

開放融合

鬧市桃源

新詩意山居

樂章描繪的丹青水墨

沙田的隱喻

公共藝術·設施

成長中的香港公共藝術

藝術的實用

彩燈流轉

室內·環境

品靜謐味沉浮

設計的詮釋

躍動的激情

室內山地景觀

現代古典融合之美

用設計勾勒生活

穿越時空的童話

規矩自由

沐浴在光中的體量

魅影無限

當酒吧遭遇藝術

教育

全國高等院校環境藝術專業設定情況

2008記事

北京——第四屆設計藝術博覽會/大連——第三屆中國設計節/卡達——貝聿銘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上海——國際建築節能展

杭州——躋身全國首批綠色建築標識建築前列/台北——首屆海峽兩岸南系古建藝術學術研討會/北京——舉行星級酒店環境藝術高峰論壇

上海——最大的素混凝土“綠色”建築/上海——2008中國國際建築文化交流會

香港——全球第二大斜拉索橋將於年底竣工/南京——建築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北京——“北京大學第六屆景觀設計學教育大會”

上海——第二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上海——東華大學中國環境藝術材料館揭牌儀式暨空間設計國際論壇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