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書中用維特典範及普羅米修斯典範(維特代表“消極的、傷感主義的”,普羅米修斯代表“動力的、英雄式的”),確把五四文人的氣質及形象勾劃得非常清楚,給了我們相當完全的寫照。但如能同時探討傳統文化美感領域如何在下意識中左右了他們所建立的形象及運思習慣,則更可深入當時文化衍生的幅度。
作者簡介
李歐梵,哈佛大學教授,1939年生於河南,後隨家遷台灣。197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著有中英文著作《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鐵屋中的吶喊》、《西潮的彼岸》、《浪漫之餘》、《中西文學的徊想》、《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現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隨筆集《狐狸洞話語》、《世紀末的沉思》等。
目錄
中譯本自序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文學界的出現
第二節 文壇和文人現象
第三章 林紓
第四章 蘇曼殊
第二部分 兩位倡導者
第五章 郁達夫:孤寂者的漂泊
第六章 郁達夫:自我的幻象
第七章 徐志摩:感情的一生
第八章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歡愉
第三部分 浪漫的左派
第九章 郭沫若
第十章 蔣光慈
第十一章 蕭軍
第四部分 浪漫的一代:同一主題的變奏
第十二章 現代文人與中國社會
第十三章 情感的旅程
第十四章 浪漫主義傳統
譯後記
書摘
在中國的漂泊(1922—1925)
正當郁達夫重返故國,踏足上海,預備投身於新近創辦的《創造季刊》之際,文學研究會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創造社受到苛刻的批評,尤其是郁達 夫,更被稱為“肉慾描寫者”。此外,那時候支持《創造季刊》和郭沫若的泰東書局老闆,又是以一種賜恩的慈善家態度對待他們,而雜誌的銷路也很令人沮喪:創刊號在兩三個月內,才僅僅銷去1500部。午夜裡,兩個悲憤的青年在上海的街道遊蕩:“沫若”,達夫叫道,“我們去喝酒去!”
把手同行,他們從一間酒吧去到另一間酒吧,總共喝了超過30瓶酒。最後,爛醉如泥,兩個孤寂的黑影在外國租界的街道上踉蹌回家。坐有外國人的汽車在身旁飛馳而過。跟著,他們開始詛咒外國人和外國資本主義。突然,郁達夫從人行道跑到馬路中心,舉手指向一部迎面而來的汽車,大聲叫道:“我要用手槍對付!”
在上海一個月的遊蕩和酗酒,很快便令他不名一文。他只好接受郭沫若為他找到的工作:在安徽安慶一所法政學堂教授英文。在往安慶之前,他決定回到富陽的故居一行。為了路上的盤川,他押賣了結婚戒指。早在1920年他從日本回鄉度暑假時已經結了婚,和新娘子相敘了幾天,他又回到日本去。兩年後,這個倦遊的浪子回到家裡來了。
在日本受了八年流離屈辱之苦的郁達夫,回家後發覺自己又跟母親產生不和。母親的古老思想激怒了他。很明顯,做母親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衣錦榮歸。但是,她兒子回來時只帶著兩隻皮篋。他母親守寡多年,現在年紀大了,變得憤世嫉俗;而妻子卻被捲入那常有的婆媳糾紛,一方面丈夫忽略了她,另一方面婆婆又因她丈夫而討厭她。那一向溫順和服從的她,對於婆婆的責罵,也只能強忍和暗自流淚。
也許是因為他讀了許多古典小說和詩歌,產生了一種敏感的緣故吧,郁達夫對於舊社會中的受害者有著極深厚的同情。基於這份同情心,郁達夫比他同期那一群叛逆者對於舊社會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認為舊家庭制度全是罪惡的,因此,為了要大膽反抗,他們便和傳統的一切完全切斷關係。但是,郁達夫卻因為他的妻子而跟舊社會糾纏在一起,她的絕望和溫順令他湧出了一股熱情。他帶了她一起到安慶,在那裡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幾天團聚種下的“煩惱的種子”。在她懷孕的月份里,脾氣暴躁的郁達夫總將在學校受到一切積聚的失望和憤怒之情,一一向她發泄。多次的吵鬧,兩夫妻灑盡不少的眼淚。最後,她甚至企圖自殺。1922年的冬天,郁達夫的心情最為低落。他想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