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匯展作品集(精裝)》是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圖書目錄
獲獎作品
任傳文 吳哥建築和古樹
張立平 退潮
章曉明 舞蹈演員
劉大明 醉酒的老侯像
管樸學 臘肉
張曙光 魚缸
薛行彪 迎風
楊參軍 張懿肖像
楊豐羽 蘇27生產線
孫建平 北飄的獨臂藝術家
參展作品
陳元 俗物散記系列之一
洪瑞生 酒器和水果
郭寧 侗寨風景之一
傅強 徽州皖韻系列一
杜仲 樹旁小橋
劉立冬 南門錐子
孫宇 容
肖武聰 女孩
劉可 剩餘逢簡之三
游飄平 剩餘的逢簡
王輝 春天的小道
楊堯 走進西部寫生之三、七、十一
楊得聆 凝思
吳以彩 室內
陳子君 女人體
張西 多雨的日子
劉晟 老謝
顏蘇平 香姐
張冬峰 條大河
吳迪南 一街·舊鋪
莫振詹 忙碌過後
趙九傑 紅蘋果
李立 夏日
梁譽欣 同學
柳風 漁家
張濤 城市夜色
黃菁 雕塑教室之三
唐勤 鄉下小康人家的門廳
黃卓君 壩上九月
王海龍 寫生小記
閉國斌 農家小院
張國利 有路燈的風景
石鐵民 黑龍江邊的晨光
楊誠 束埔寨吳哥窟寫生
郭志紅 悠閒系列之搖曳
王彥文 夏日長白山
白曉熠 陰霾
梁國華 黃金海岸
木西 溢香之九
張廣軍 秋涼
戴瑞卿 1976·秋
趙玉強 後朋克
田衛平 歐洲的表情系列No.1
劉東鑫 蘿蔔
陳小林 沅江秋色
王嫩 逆光的女子肖像
劉昕 塔吉克老人
楊明清 我的辦公桌
陳和西 蘆葦塘
李鐵軍 天台風景2
伍盛 城郊之雪
鄒時豐 工業風景
李嘯軍 田園06N0.1
朱曉果 塔吉克人的小院
趙開坤 松江秋色
戴家峰 公路邊
章文浩 冬日·山路
許乃廷 古城霽雪
燕傑 牧馬人
張五力 小葉琳娜
張驊騮 陸巷古村
唐滿生 榮氏企業茂新麵粉廠
孫景明 雪日
王永昌 正午之一
趙偉東 寫意故土
巫曉疆 宏村寫生之一
吳雲華 舊舍
張靜宇 秋翌·初霜
王治平 和林格爾風景
張新權 陸巷碼頭
程俊傑 心靈的空間——小草
陳鈞德 香港聖安德烈教堂
王申生 自畫像
張晴雨 笑
章清 奶奶
俞曉夫 陝北寫生2
肖谷 阿恰爾希
黃阿忠 西班牙瓦倫西亞小街
張正剛 班夫風景
殷雄 城村的鐵鋪
黃潤生 偏岩老街
向前鋒 五通古鎮
周七曹 月嬌
劉悅 生於80年代——小盈
宋海永 玉蘭
鄭耀軍 籃子花卉
夏俊波 休漁
崔建軍 沂蒙秋色之一
鄒光輝 村頭的老樹林
毛岱宗 初冬的王樓
王琨 理髮店
王玉萍 武倩19歲
徐文杰 謐逝
李偉松 女孩
孟紅艷 門
孫小娥 自畫像
張洪忠 山岡
張淳 容言8
柴新春 塔吉克女人
張娛雪 居
洪丹 作品Ⅰ
王鐵 買買提大叔
焦燕清 怡情
陳華峰 椅子
鄔國寶 故鄉遠眺
丁敏高 村寫生小景三號
陸琦 舟山漁島港灣木船
王謙 達尼婭大嬸
崔國強 渭北三月
李文東 老婦人
崔開璽 雪山召喚
黃威 遠去的家園
康蕾 格勒芙與奧瑪特
石煜 戲
張紹敦 黑樹葉白灰牆
王雷西 藏寫生察隅的轉經者
張重慶 繁忙的漁港
鄭傳授 視覺的禪法
張洪琛 冬草
白曉剛 昏暗的老車間
劉商英 祖母
白蒂 女全身像
王曉彤 靜物
牛京章 京郊小景
姚永 西口古堡
龍全 池塘
杜鵬驕 村口
馬剛 人物寫生
聶鷗 梳捲髮的畫家
馬常利 春曲
李江峰 皖南三月春
李金榮 花蔭
張文惠 平遙古宅
駱根興 天山深處的大兵寫生系列排長
張延昭 肖像
陸亮 屏山·灶台
王克舉 桃花紅杏花白之二
潘皓 黃毛丫頭
閆平 克舉
趙永康 靜物之二
郭永文 靜子
楊京 室內
張俊明 黃河乾坤灣
王少倫 麗雅
白羽平 陝北麻黃梁寫生
韋啟美 秋陽
謝帆 大山
王君瑞 落雪
黃德偉 午憩
馬田寬 初春
張義 波維族老人
忻東旺 寒露
林斌 河畔略影
丁一林 吳哥遠古回聲
張崇政 運河邊的老廠
王英 吳哥晌棲
楊松林 吳哥古蹟
孫洪利 威尼斯小碼頭
徐堅 草原
范勃牧 羊人
張文新 額爾古納的木屋
曹剛 客廳
羅朗 遠去的風景河
李英偉 鄉間
王勝利 藏族老人
李向陽 鄉司日記10
冉海泉 羅馬的陽光
評審作品
靳尚誼 塔吉克老人
詹建俊 獅子山婦女
全山石 維吾爾舞蹈家
聞立鵬 民兵指導員巴采
鍾涵 雕塑家的工作室
張祖英 西溪的早晨
閏振鐸 高地民居
尚揚 舟山漁港之晨
許江 雪原鐵籬系列之一
潘世勛 義敦藏民
沈行工 希臘聖托里尼島風景
孫為民 正值夏天
陳世寧 暖風秋艷
郭潤文 紅沙發
徐芒耀 小妮娜
作者簡介
後記
經過一年的籌備,“中國寫生油畫作品匯展”於2008年5月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是中國油畫界第一次舉行的全國性此類專項展覽,展覽引起社會公眾的熱切關注。匯集全部作品的畫集也在此時同時出版。
面對景物的現場寫生,是油畫家學習的必備技藝,從學生時代就已開始。在一定意義上寫生作品是習作也是創作,寫生作品可以是素材的採集,也可以成為不朽的名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寫生和創作的概念是彼此兼而有之的。
面對景物從傳統中的描摹,到更突出主觀色彩,漫長地走過了一個世紀。但本質的東西依舊,一個是客觀的景,一個是主觀的人;一方面是技巧水平,一方面是情感素養。
二十幾年來,自從照相機替代了寫生以後,不少畫家習慣了在畫室里製作,當然也不乏宏圖大構和優秀作品,但總體上缺少了些生機和韻味,還生長了一些只會畫照片,不會照實寫生的群族。不知是畫廊現象還是畫家群體的覺悟,近幾年油畫寫生活動此起彼伏,畫家的足跡遍布塞北江南,俄羅斯、東南亞……小小的畫箱伴隨一次次征程,在春光和秋色裡面對大自然,捕捉霎時的美和瞬間的心靈感受。景物在變化中鮮活,情感在衝擊下激越。往昔淡忘和沉睡的感覺漸漸又變得敏銳。畫,不是為了做,而是為了畫。畫家的情感終於從面對機械的圖像中走出,在大自然的天地里有了更多飛揚的色彩。
寫生活動成為了寫生現象,?由畫的群體更加活躍,交流、切磋、自我訓練,練就了筆下的功夫,也練就了觀察事物的能力,更為社會留下了一些好的作品。油畫家們從“師造化,得心源”的畫訓里,也從寫生的歷練中體會出了直面生活的意義和益處——滌盪了虛假、臆想和矯揉造作,在大自然的真實和同道的真摯里真情地創造。寫生里有了更多的創作因素,創作里也有了更多的寫生因素。現在中國油畫的寫生可以稱之為藝術寫生或寫生藝術,為中國油畫的發展起到了不可言喻的推動作用。
於是我們策劃了這次展覽,把幾年中的寫生作品進行梳理、展示、比對和探討,旨在提倡直面生活,真情創造。
這次展覽得到了油畫家的積極回響和踴躍參與,送來參展的作品達六乾余件,經過藝術評審委員會對參評作品圖片和原作的三輪評選,最後選定約二百件作品參展,其中十幅作品獲獎。應該說展覽基本上體現了近幾年我國油畫寫生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很高興看到每一幅作品都洋溢著對生活鮮活而清新的感受,展現著藝術家面對自然獨特的視角和不同的表現風格,會聚了豐富的審美情致。無論是畫面色彩、筆觸、肌理都流露著畫家在創作時心靈的激越和筆下的靈動。
更高興的是,這次展覽出現了不少首次露面的青年畫家,他們出手不凡,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表明了中國油畫後繼有人。展覽的作品雖大多面幅不大,卻能看出中國油畫的水平正在日趨成熟,更將蓬勃發展。
對於很多沒有入選的畫家很是遺憾,未能入選的作品原因種種,其中有些作品因缺乏新鮮的生活感受或藝術表現力未達到本展所要求的水平。這次我們辦展的宗旨是提倡藝術家投身生活,從直面生活的激情中產生創作靈感來進行藝術創造,在情動中以筆墨傳神,用詩心造出畫境。因此對一些在畫室中憑藉技術製作,刻意加工磨礪而得,或是只有表面的完美周到而缺乏創作激情的作品,或是明顯不是從生活中寫生所得,只是從圖像和照片中進行搬造翻制的作品,雖具一定水平,但因與我們辦展初衷相左,而未能入選。
序言
真正的藝術,作為人類獨有的精神創造,總是有感而發,情動於中而筆墨傳神凝意,用詩心造出畫境。
然而,這種心靈的感受與悸動,感自何處?源出何方?
實踐證明,所謂藝術創作的原始衝動,來自大自然的陶冶、滋養;來自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的接觸、體驗、感悟。經過畫家主觀的篩選、提煉,抽象概括出形色結構、肌理筆觸,創造出富於個性的視覺元素與感情符號,才能呈現出藝術的境界與魅力。
因此,近距離親近大自然,直面生活的藝術寫生,不但是一種技巧的訓練,一種資料的採集,更是一種影像、圖片手段難以替代的最直接、最敏感、最真切、最本質的心靈感受的抒發與創造。
近年來,各類藝術寫生活動漸成風氣,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這對改變藝術作品面色蒼白、缺乏真情的“缺鈣缺氧”現狀起了調節的作用。希望這次展出的交流總結經驗,有助於畫家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貢獻給我們的時代,貢獻給我們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