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兩千多年前,戰國七雄爭霸的歷史終於以秦滅六國的結局而告終。但當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卻會發現,如果當時秦國的國君不是秦始皇,或者其他六國的國君更加富有才幹,這段歷史都有可能被改寫。雖然遠處關中的秦國占有地理和農業上的優勢,具備勇猛和尚武的傳統,前幾任長壽的秦王已經樹立起法治精神,行政效率和決策能力也遠勝過其他幾國,但如果沒有秦王政本人的決心和努力,秦國統一海內的大業也不會畫上一個如此圓滿的句號。
編輯推薦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中的“王道”是歷史上帝王奪得天下、統治江山的成功經驗,更是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總結出的事業成功之道。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開國帝王的成功之道,概言之,就是結合自身的個性特點,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精於決斷、運籌,強於用賢、為政。最後奪得天下,並奠定穩固的基業,成就萬代美名。
現代社會不需要古代社會的帝王,但有識之士努力成就事業,也應該借鑑這些歷史上的“帝王術”,巧於決斷,勝於戰略,能於用人、做事,適時進取,勇於開拓。
目錄梗概
第一部分
秦始皇顯然屬於那種被稱為“支配型人格“的領導者,這種領導者的特點是充滿銳意進取的激情,卻不容易與人相處。從他的身上,人們分明可以看到一種創業者所特有的激情,這種激情感染了他指揮下的秦國軍隊,使他們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一切困難與對手;也正是這種激情讓他成了一個孜孜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在用十年的時間統一六國後,又用了十年建立規範與秩序,讓這些制度成為此後兩千年間中國政治運行的樣本。
第1節——第7節:秦始皇帝——創業的激情(1—7)
第8節——第14節:認識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1—7)
第15節——20節:漢光武帝劉秀—以寬仁的名義(1—6)
第二部分
從此之後,劉秀的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雖然征戰有勝有負,但畢竟是蒸蒸日上,跟隨他的將領們開始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他們或是旁敲側擊,或是明言相勸,請求劉秀早日登基做天子,承擔起重建漢家天下的職責,也能更名正言順地進行征伐大事。而此時的更始政權也已經走到了覆滅的邊緣,在山東一帶活動的赤眉軍原本想要和更始帝合作,但更始帝對他們存有戒心,只是把他們封為列侯,卻沒有給他們提供領土和經濟支援。
第21節——第24節:漢光武帝劉秀—以寬仁的名義(7—10)
第25節——第32節:魏武帝曹操—積極樂觀的人生(1—8)
第33節——第38節:晉武帝司馬炎—無過就是功(1—6)
第39節、第40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突破人生的瓶頸(1、2)
第三部分
相比之下,寔君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苻堅對他殺害兄弟們的行為非常鄙視,當即判處他車裂的死刑。拓跋珪也是個無辜的受害者,苻堅認為他縛父請降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就把他和賀氏都流放到蜀地去。雖然先前的一切都是賀氏的決定,一個六歲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把國王捆去投降,但這個不孝的罪名卻終究是落到年幼的拓跋珪頭上了。
第41節——第46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突破人生的瓶頸(3—8)
第47節——第53節:宋武帝劉裕——步步為營(1—7)
第54節——第60節:不放過屬於自己的機會(1—7)
第四部分
世界上有許多種競爭,有的需要大張旗鼓大造聲勢,有的卻是於無聲處聽驚雷。作為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李淵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不同於當時群雄們的道路。出身草莽者必須用轟轟烈烈的旗號來積聚人氣,而對於已經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李淵來說,過早亮出爭奪天下的旗號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他只是悄無聲息地安撫了周邊的勢力,待到取得真正的優勢後才稱帝建國。
第61節——第67節:唐高祖李淵——行勝於言(1—7)
第68節——第74節:周則天皇帝武曌—無堅不摧的意志(1—7)
第75節——第80節:永遠走在對手的前面(1—6)
第五部分
在許多族人看來,阿保機在草原上的開拓事業很是令人吃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此前從沒有想到過自己的部族還可以沿著這樣一條道路發展。當轄底看到阿保機樹立了漢地皇帝般前所未見的驚人威儀之後,他感到羨慕並想要取而代之,但此時他早已經落在了阿保機的後面。在競爭過程中,搶占任何一步先機都意味著掌握主動權和優勢地位,而這種領先地位往往一旦確立就很難被撼動,直到下一輪搶占先機的競爭開始。
第81節——第87節:宋太祖趙匡胤——向上司看齊(1—7)
第88節——第94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讓理念深入人心(1—7)
第95節——第100節:元太祖鐵木真——與合作者分享成功(1—6)
第六部分
第101節:元太祖鐵木真——與合作者分享成功(7)
第102節——第109節: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1—8)
第110節——第115節:清太祖努爾哈赤——嗜血的力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