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是政府主導、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全國公益平台。聯盟是一個自願參加、自律性的行業組織,是非盈利性社會團體,聯盟由在中國境內的各類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行業組織、政府機構組成;聯盟以技術創新需求為紐帶,以契約關係為保障,有效整合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搭建一個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生創業指導與孵化、科技人才培養與選聘和管理諮詢服務,採用產業化新機制、新模式的運營,加強院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繫,建立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聯盟簡介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China Associ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簡稱CASEC)。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檔案精神,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為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運營機制,中國校企合作聯盟在各方的支持和關心下於2014年4月29日正式成立。聯盟由在中國境內的各類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行業組織、政府機構組成,聯盟是一個自願參加、自律性的行業組織,是非盈利性社會團體。
聯盟以技術創新需求為紐帶,以契約關係為保障,有效整合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搭建一個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進行科技成果和人才培養產業化新機制、新模式的運營,加強院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繫,建立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為此,中國校企合作聯盟將打造一支既懂技術,又了解市場運作,同時精通職業教育、人力資源、法律、政策、科技成果評估、智慧財產權服務、金融、專業培訓等業務的專業技術隊伍。通過協同合作,降低風險和成本,促進聯盟成員的共同進步,實現共贏共榮。
平台建設遵循“開放協作,聚集共享,融合創新,全面輻射”的原則,將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對需求的最大匯集;通過開放式服務,實現以全國科技服務資源和院校人才資源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能力的拓展與提升;通過對各類要素的集成與合理配置,實現要素的有效融合與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對科技成果產業化各環節的服務構建,實現對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過程的服務跟蹤;通過與各省市和國外機構的合作,實現平台對技術、產品、人才和服務的多維輻射功能;通過對科技服務體制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推動全社會對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共享。形成日趨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輔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全局和長遠發展。

聯盟宗旨

以“跨界、融合、創新、協作、共贏”為宗旨,凝聚力量,共謀發展。打造以產、學、研、用多贏的產業平台。平台將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對需求的最大匯集。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充分凝聚聯盟內各成員的力量,整合優質資源,積極開展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活動,聯盟作為中國第一個由政府主導,行業推動,社會參與的綜合性、公益性的校企合作服務平台,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體現在平台服務囊括了涉及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和人力資源服務所需要的各類要素,包括政策、技術、法律、信息、金融、培訓、資源利用等多個方面,體現的是“全流程、全要素、全社會”的服務理念。

聯盟標識

中文名稱: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英文名稱:China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英文簡稱:CAUEC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的文字標誌英文縮寫CASEC,及與之相配合的中英文名稱,字標中所有文字為特定字型,LOGO 由開放的五個弧形三角形組成,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創新、藍色代表科技、紫色代表專業、黃色代表活力,LOGO中五個組成部分蘊含聯盟的宗旨,即:跨界、融合、創新、協作、共贏,同時也蘊含聯盟成員的組成部分,即: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在正式的場合應使用聯盟的中英文名稱,在非正式場合可以直接使用英文縮寫,形象標誌。

聯盟成立的必要性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的檔案精神,加快推進我國校企合作進程,提升校企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近30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企業、高等院校、政府等都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但是,和世界上已開發國家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相比,我國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短、經驗不足,和世界已開發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企業、院校、政府等主體在如何發揮主體地位作用和各自的優勢上還存在著許多困境和困惑。

截至2014年3月底,中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6177.94萬戶,其中第一產業實有企業45.22萬戶,第二產業386.14萬戶,第三產業1129.27萬戶, 全國高校共2198所(不包括一校兩地辦學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約260萬件,授權3種專利總計約140萬件,其中我國高校累計專利權總量約30萬件。雖然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數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長,但是,專利質量不升反降,平均壽命只有3年多,專利轉化率也普遍低於5%.據統計,截至到2014年6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占0.56%,大中型企業僅為0.71%;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很多企業處在有“製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甚至靠仿造過日子。

據統計,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約699萬人,而高校畢業生真實的平均就業率和專業對口就業率不容樂觀,分別為66.3%和39.7%。據調查,就業率降低不是用人單位減少了用人指標,而是招不到滿意的人才;雖然國家在近兩年推出了各類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但參與的院校和企業畢竟是少數;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空間廣闊,大有可為。中國高校可以通過發揮科研實力強、學術基礎牢固的特點,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進行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並形成相當數量的智慧財產權和人力資源優勢,然後向型企業轉移,由企業完成智慧財產權和人才資源的市場過程。要想讓專利成果真正走出高校,實現科研與產業的對接,還需要“孵化”平台。通過這種深入合作,使高校的研發會相對更務實,更接近市場,將高校定位於“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

基於這種產業背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檔案精神,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機制,全國性的校企合作聯盟平台的成立很有必要。

發展歷程

2013年3月,發起人經過政府領導和行業專家探討後,決定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交流研究,以此促進中國的校企合作產業的發展。成立中國校企合作聯盟。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持校企合作發展,鼓勵社會機構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2014年4月,校企聯盟經上級部門批准,正式註冊成立。

2014年5月,校企聯盟取得組織機構代碼證。

2014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實施,明確指出大力支持校企合作。

2014年7月,聯盟已擁有超過100所高校和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